[实用新型]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221835417.6 | 申请日: | 2022-07-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784179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发明(设计)人: | 冯玉杰;徐谦;牛雨飞;杨帅;田禹 | 申请(专利权)人: | 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N5/02 | 分类号: | F01N5/02;F01N3/28;F01N3/20;B60N2/56;H01M10/615;H01M10/625;H01M10/6556;H01M10/6561;H01M10/66 |
代理公司: | 江苏漫修律师事务所 32291 | 代理人: | 戴祯宁;赵臻淞 |
地址: | 214000 江苏省无锡市新吴***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尾气 余热 利用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发动机与后处理器通过排气主路连接,排气主路上分流出有第一排气分路、第二排气分路与第三排气分路,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区域,第三排气分路流经电瓶箱区域。本实用新型对发动机尾气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尾气中的热能被白白浪费、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尾气的热能被利用参与到汽车相应部件的加热工作,使得汽车系统供给加热工作的电量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系统电量的消耗,有利于延长电瓶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发动机尾气利用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尾气是汽车使用时,发动机燃烧燃料产生的废气,尾气中含有上百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的污染物有固体悬浮微粒、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及硫氧化合物等。
为了满足发动机尾气排放要求,尾气通常经过后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后,再直接排放到空气中。由于尾气温度通常高达300-700℃,直接将尾气排走,会使得尾气中的热能被白白浪费掉,从而造成能源的巨大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发动机尾气直接排出造成能源浪费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利用发动机尾气的热量进行取暖、保温、加热,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汽车系统电量的消耗。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发动机尾气余热利用系统,发动机与后处理器通过排气主路连接,排气主路上分流出有第一排气分路、第二排气分路与第三排气分路,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第一排气分路流经汽车的座椅区域,第二排气分路流经尿素罐区域,第三排气分路流经电瓶箱区域;三个排气分路从排气主路分流、并流回排气主路。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第一排气分路上沿气流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节流阀、换热器、第一止逆阀,换热器设置在座椅上。
换热器采用板式换热器。
座椅上设置有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一节流阀的开度通过第一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尿素罐连接在第二排气分路上,第二排气分路的进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节流阀、出气侧管路上设置第二止逆阀。
尿素罐与第二排气分路之间通过耐热接头连接;尿素罐上设置有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二节流阀的开度通过第二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第三排气分路从换热保温护罩与电瓶箱之间的间隙穿过,其进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节流阀、出气侧管路上设置有第三止逆阀。
换热保温护罩上设置有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节流阀的开度通过第三温度传感器监测的实时温度控制。
座椅的加热温度控制在30℃;尿素罐温度提升至20℃时,停止加热,温度降至5℃时,开启加热;电瓶箱的电瓶温度控制在30℃的工作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通过相应的排气分路分别对座椅、尿素罐、电瓶进行取暖、保温、加热,对发动机尾气的热量进行有效的利用,避免尾气中的热能被白白浪费、而造成能源的浪费,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而且,由于尾气的热能被利用参与到汽车相应部件的加热工作,使得汽车系统供给加热工作的电量得以降低,从而降低了系统电量的消耗,有利于延长电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发动机;2、后处理器;3、座椅;31、第一温度传感器;4、尿素罐;41、第二温度传感器;5、换热保温护罩;51、第三温度传感器;6、电瓶箱;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无锡亿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河北亿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18354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