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束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测试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2222594953.8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45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秦立超;于琦;王志强;马嘉良;任毅;浦培平;吴昊;窦智;张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31/3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曾红芳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装置 具有 测试 台架 | ||
1.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正极连接器(10),所述正极连接器(10)的第一端与多个电池正极线束(11)的第一端连接,各所述电池正极线束(11)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的正极电性连接,所述正极连接器(10)的第二端与多个设备正极线束(12)连接,所述正极连接器(10)通过所述设备正极线束(12)与测试设备的正极电性连接;
负极连接器(20),所述负极连接器(20)的第一端与多个电池负极线束(21)的第一端连接,各所述电池负极线束(21)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不同种类的所述动力电池的负极电性连接,所述负极连接器(20)的第二端与多个设备负极线束(22)连接,所述负极连接器(20)通过所述设备负极线束(22)与所述测试设备的负极电性连接,多个所述电池负极线束(21)与多个所述电池正极线束(11)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所述设备负极线束(22)与多个所述设备正极线束(12)一一对应地设置;
其中,各所述电池正极线束(11)上均设置有第一继电器(111),多个所述电池负极线束(21)上串联设置有电流变送器(2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连接器(10)的第一端包括:
第一连接本体(13),所述第一连接本体(13)与所述正极连接器(1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本体(13)通过一个所述设备正极线束(12)与所述测试设备的正极的第一输出通道电性连接;
第二连接本体(14),所述第二连接本体(14)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13)相邻设置,所述第二连接本体(14)通过一个所述设备正极线束(12)与所述测试设备的正极的第二输出通道电性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本体(14)与所述第一连接本体(13)之间通过第二继电器(15)可选择地导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连接器(20)的第一端包括:
第三连接本体(23),所述第三连接本体(23)与所述负极连接器(20)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本体(23)通过一个所述设备负极线束(22)与所述测试设备的负极的第一输出通道电性连接;
第四连接本体(24),所述第四连接本体(24)与所述第三连接本体(23)相邻设置,所述第四连接本体(24)通过一个所述设备负极线束(22)与所述测试设备的负极的第二输出通道电性连接,所述第四连接本体(24)与所述第三连接本体(23)之间通过第三继电器(25)可选择地导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连接装置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30),所述温度传感器(30)与各所述电池正极线束(11)的表面、各电池负极线束(21)的表面均贴合设置,所述温度传感器(30)用于对各所述电池正极线束(11)、各电池负极线束(21)的温度进行检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连接装置还包括:
上位机(40),所述上位机(40)分别与所述温度传感器(30)、所述电流变送器(211)、所述第二继电器(15)、所述第三继电器(25)以及多个所述第一继电器(111)电性连接,所述上位机(40)用于显示由所述温度传感器(30)检测到的线束温度以及由所述电流变送器(211)检测到的线束电流,所述上位机(40)用于控制所述第二继电器(15)、所述第三继电器(25)以及多个所述第一继电器(111)的工作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继电器(15)的工作状态与所述第三继电器(25)的工作状态同步切换。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连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继电器(15)处于接合状态时,所述动力电池与所述测试设备的正极的第一输出通道、所述测试设备的正极的第二输出通道均导通,所述第二继电器(15)处于断开状态时,所述动力电池仅与所述测试设备的正极的第一输出通道导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59495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