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线束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测试台架有效
申请号: | 202222594953.8 | 申请日: | 2022-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8445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03 |
发明(设计)人: | 秦立超;于琦;王志强;马嘉良;任毅;浦培平;吴昊;窦智;张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04 | 分类号: | G01R1/04;G01R31/3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博浩百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4 | 代理人: | 曾红芳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 装置 具有 测试 台架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测试台架,线束连接装置包括:正极连接器,正极连接器的第一端与多个电池正极线束的第一端连接,各电池正极线束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的正极电性连接,正极连接器的第二端与多个设备正极线束连接,正极连接器通过设备正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正极电性连接;负极连接器,负极连接器的第一端与多个电池负极线束的第一端连接,各电池负极线束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的负极电性连接,负极连接器的第二端与多个设备负极线束连接,负极连接器通过设备负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负极电性连接。本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更换动力电池测试时动力电池与测试设备之间的连接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连接装置设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测试台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动力电池技术不断迭代,新产品层出不穷,不同类型的动力电池试验随之日益增多。更换不同动力电池进行试验时,同步需要更换与之匹配的高压线束,实现动力电池与充放电测试设备的高压连接。在拆除高压线时需要人工拆除高压线束与设备输出线之间的螺栓以及绝缘材料。当测试设备单通道功率能力无法满足动力电池功率需求时,同样需要通过人工拆装螺栓和绝缘材料的方式实现测试设备通道的并联,提升设备功率能力。动力电池试验过程中大量的人工操作,存在安全隐患。对于连接方式复杂的情况,需要多人相互配合,浪费大量的人力,安装时间的延长,降低了设备有效试验时间;同时,拆除的绝缘材料不能再次利用,导致绝缘材料浪费严重。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着以下问题:(1)操作人员更换不同电池包高压线束时工作量大;(2)切换不同型号电池时,换装时间长,降低设备利用率;(3)每次更换都会浪费很多绝缘材料物资导致资源浪费;(4)切换设备单通道和并联通道费时费力。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及具有其的测试台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更换动力电池测试时动力电池与测试设备之间的连接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线束连接装置,包括:正极连接器,正极连接器的第一端与多个电池正极线束的第一端连接,各电池正极线束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的正极电性连接,正极连接器的第二端与多个设备正极线束连接,正极连接器通过设备正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正极电性连接;负极连接器,负极连接器的第一端与多个电池负极线束的第一端连接,各电池负极线束的第二端分别与多个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的负极电性连接,负极连接器的第二端与多个设备负极线束连接,负极连接器通过设备负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负极电性连接,多个电池负极线束与多个电池正极线束一一对应地设置,多个设备负极线束与多个设备正极线束一一对应地设置;其中,各电池正极线束上均设置有第一继电器,多个电池负极线束上串联设置有电流变送器。
进一步地,正极连接器的第一端包括:第一连接本体,第一连接本体与正极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一连接本体通过一个设备正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正极的第一输出通道电性连接;第二连接本体,第二连接本体与第一连接本体相邻设置,第二连接本体通过一个设备正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正极的第二输出通道电性连接,第二连接本体与第一连接本体之间通过第二继电器可选择地导通。
进一步地,负极连接器的第一端包括:第三连接本体,第三连接本体与负极连接器的第二端连接,第三连接本体通过一个设备负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负极的第一输出通道电性连接;第四连接本体,第四连接本体与第三连接本体相邻设置,第四连接本体通过一个设备负极线束与测试设备的负极的第二输出通道电性连接,第四连接本体与第三连接本体之间通过第三继电器可选择地导通。
进一步地,线束连接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与各电池正极线束的表面、各电池负极线束的表面均贴合设置,温度传感器用于对各电池正极线束、各电池负极线束的温度进行检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259495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