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减振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2223181205.3 | 申请日: | 2022-1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9013246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小伟;王金珠;赵永坡;刘跃鹏;冯晓宇;杜阿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10 | 分类号: | F16F9/10;F16F9/32;F16F9/50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贾玉姣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振器 组件 具有 车辆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减振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减振器组件包括减振器本体、阻尼调节模块和连接管,减振器本体上设有压缩油液出口和拉伸油液出口,阻尼调节模块上设有压缩油液进口和拉伸油液进口;连接管连接于压缩油液出口和压缩油液进口之间,以及连接于拉伸油液出口和拉伸油液进口之间。这样,通过使用连接管连接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以让阻尼调节模块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同时,由于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可以分开设计,以让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的结构尺寸得到缩减,实现减振器组件的小型化设计,降低生产精度和组装精度要求,具有更高的密封性,以使减振器组件具有更为可靠的使用性能。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减振器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车辆内常设有多个减振器以改善车辆的NVH性能。在相关技术中,为了提升减振器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常将减振器设置为一体式减振器。一体式减振器不仅会增加减振器的结构尺寸,让减振器的体积过大,而且会让减振器的结构更为复杂,提升生产难度,且较为复杂的结构容易损坏漏液,以降低减振器的使用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减振器组件,所述减振器组件结构简单,生产方便,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且能实现小型化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内设有如上所示的减振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组件,包括:减振器本体、阻尼调节模块和连接管,所述减振器本体上设有压缩油液出口和拉伸油液出口,所述压缩油液出口和所述拉伸油液出口间隔设置;所述阻尼调节模块与所述减振器本体间隔设置,所述阻尼调节模块上设有压缩油液进口和拉伸油液进口;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压缩油液出口和所述压缩油液进口之间,以及连接于所述拉伸油液出口和所述拉伸油液进口之间;其中所述阻尼调节模块包括:阀座和蓄能器,所述阀座上设有所述压缩油液进口和所述拉伸油液进口;所述蓄能器设于所述阀座上,且所述蓄能器与所述压缩油液进口与所述拉伸油液进口中的任意一个连通;所述蓄能器包括压缩油液蓄能器和拉伸油液蓄能器,所述压缩油液蓄能器和所述拉伸油液蓄能器间隔设于所述阀座上,所述压缩油液蓄能器与所述压缩油液进口连通,所述拉伸油液蓄能器与所述拉伸油液进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组件,通过使用连接管连接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以让阻尼调节模块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进行调整,从而让车辆的结构设计更为简单可靠。同时,由于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可以分开设计,以让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的结构尺寸得到缩减,在让减振器组件结构更为紧凑的同时,还能实现减振器组件的小型化设计,以使减振器组件在车辆内布置更为简单方便。不仅如此,由于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可以进行分开组装构建,以让减振器本体和阻尼调节模块的结构组装过程得到简化,降低生产精度和组装精度要求,在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结构更为简单的减振器组件还能提升结构稳定性,以让减振器组件的使用性能得到提升。而且,由于减振器组件的结构更为简单,能够让减振器组件具有更高的密封性,以使减振器组件具有更为可靠的使用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调节模块还包括:压缩阀和复原阀,所述压缩阀和所述复原阀设置在所述阀座上,所述压缩阀选择性地将所述压缩油液进口与所述压缩油液蓄能器连通,所述复原阀选择性地将所述拉伸油液进口与所述拉伸油液蓄能器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阀设于所述压缩油液进口背离所述减振器本体的一侧,所述复原阀设于所述拉伸油液进口背离所述减振器本体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阀和所述复原阀位于所述阀座的一侧,所述压缩油液进口和所述拉伸油液进口位于所述阀座的另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油液蓄能器和所述拉伸油液蓄能器设于所述阀座的顶部,且所述压缩油液蓄能器和所述拉伸油液蓄能器间隔设于所述阀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2231812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