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310050655.9 | 申请日: | 2023-0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704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5 |
发明(设计)人: | 彭婷婷;张敏敏;吴传斌;潘昕;陆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暨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00 | 分类号: | A61K9/00;A61K31/27;A61K47/38;A61K47/32;A61K47/36;A61P25/28;A61M3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广典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65 | 代理人: | 曾银凤 |
地址: | 51063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溶性 微针贴片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仿生型气动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尖和基底,所述针尖由针尖混悬液制备而成,所述针尖混悬液由含药高分子溶液、药物微粒和产气引发剂组成;所述含药高分子溶液由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微针骨架材料和溶剂制备得到,所述微针骨架材料选自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药物微粒由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和高分子材料制备得到,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聚乙烯醇、透明质酸钠和葡聚糖中的至少一种;所述产气引发剂由能够通过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酸源和碱源组成。该可溶性微针贴片可以有效提高微针的载药量和经皮渗透吸收的能力,并且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作用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共载游离药物和药物微粒的仿生型气动可溶性微针贴片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已成为老年人致死的主要因素之一。AD的临床表现以记忆和执行功能障碍、失语和失用、认知功能下降、人格和行为改变等全面性痴呆为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迄今为止,AD的病因尚未明确。然而,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加剧,AD患者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据相关研究报道,2018年全球AD患者人数约为0.5亿,而到2030年和2050将分别增至0.82亿和1.52亿。全球每年对AD的治疗费用甚至超过心脏疾病、肿瘤和中风等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据统计,2015年AD人均医疗费用约19144.36美元,总计1.6774亿美元,并预计2030年达25.4亿美元。药物治疗是AD的主要治疗手段,开发高效的药物递送系统对于提升AD的治疗效率和干预AD的发病进展意义重大,具有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
目前,AD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改善认知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如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多奈哌齐和石山碱甲等)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2)控制AD患者精神行为症状的药物,如抗精神病药(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及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氟西汀等);(3)心境稳定剂,如丙戊酸钠;(4)抗焦虑药,如阿普唑仑、奥沙西泮等。口服和经皮给药是临床上服用抗AD药物的主要方式。然而,口服给药存在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和吞咽困难等问题,而传统经皮给药如巴布贴剂存在药物难以透过皮肤角质层导致经皮递药效率低和生物利用度远不及理论预期,患者需要长期贴敷等问题,大大降低了患者顺应性。
可溶性微针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经皮给药制剂,由长度为25~2000μm的细小聚合物针尖集成在基座上组成。可溶性微针刺入皮肤后,聚合物针尖溶解释放药物,直接将药物递送到皮下组织,因而可以避免角质层屏障,较传统经皮给药制剂显著提高经皮递送效率。然而,传统可溶性微针贴片尚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严重限制了微针的临床应用:(1)载药量低,限制微针的实际应用;(2)药物在皮肤组织的扩散和渗透能力有限,导致生物利用度难以满足临床治疗需求;(3)药物快速释放,不能实现长效的药物治疗目的。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仿生型气动可溶性微针贴片,该微针贴片共载游离药物和药物微粒,可以有效提高微针的载药量和经皮渗透吸收的能力,并且具有缓释药物的作用,可以显著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作用时间。
具体地,本发明包括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溶性微针贴片,包括针尖和基底,所述针尖由针尖混悬液制备而成,所述针尖混悬液由含药高分子溶液、药物微粒和产气引发剂组成;
所述含药高分子溶液由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微针骨架材料和溶剂制备得到,所述微针骨架材料选自羟丙基纤维素、聚乙烯醇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药物微粒由重酒石酸卡巴拉汀和高分子材料制备得到,所述高分子材料选自聚乙烯醇、透明质酸钠和葡聚糖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产气引发剂由能够通过酸碱反应产生二氧化碳的酸源和碱源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暨南大学,未经暨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5065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