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310091498.6 | 申请日: | 2023-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15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9 |
发明(设计)人: | 曲凯;刘丽钦;张东雪;秦伟军;侯志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4L41/14 | 分类号: | H04L41/14 |
代理公司: | 北京惟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6074 | 代理人: | 赵星 |
地址: | 10008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使用 剖面 评估 模型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属于系统评估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规划试验方案和设计使用剖面;采集试验数据;将试验数据输入至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得到指标数据;对得到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对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进行优化处理;将使用剖面作为源模型,分别将经过优化处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作为目标模型,获取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法,通过使用剖面指导效能评估的开展,并作为试验的依据,保证了为评估模型提供有效的评估输入;此外,可呈现评估系统的整体能力;并且,评估的指标的覆盖范围延伸到能够反映网络对不同上层业务支撑能力的指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系统评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评估目前栅格化信息网、指挥控制系统、频谱管理系统等单一网系的传输性能较差且无法体现出整体能力,且在评估中还需考虑不同的上层业务和使用模式对网络的影响。
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更好地对栅格化信息网这样的复杂网络进行评估,有国家开发了性能评估框架PAF,用于评价GIG的端到端性能,并确保其性能可满足最终用户的期望和需求,PAF构建了5000多个GIG的典型使用事例,通过对这些典型使用事例进行组合,试验人员可实现对GIG使用情况的逼真模拟,并在模拟场景下完成对网络效能的分析与评估;同时,在针对Ad-hoc网络的野外作战可靠性评估中,使用了基于使用剖面的方法,通过构建使用剖面描述上层业务的发生和变化情况,提出的剖面定义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业务发送的时间段和可能的业务类型;此外,我国的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提出了从使用的角度开展网络评估的方法,为了描述用户对网络的使用情况,也采用了多种业务建模方法,所构建的模型往往与具体评估目标和应用领域相关,各有侧重,也各有千秋。
然而,现有技术不能解决实战多样化使用模式和组织应用条件的背景下,以整体能力与综合使用效能评估跨越多网系的端到端性能,同时,评估的指标的覆盖范围不能延伸到能够反映网络对不同上层业务支撑能力的指标,此外,在评估中没有考虑不同的上层业务和使用模式对网络影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一种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包括:
在试验规划阶段确定评估需要收集使用场景的个数,确定所有使用场景对应的试验项个数,并确定每个使用场景的具体设计内容,规划试验方案和设计包含多个使用场景的使用剖面;
在试验实施阶段根据规划的试验方案和设计的使用剖面开展试验并采集各个使用场景的试验数据;
在效能评估阶段将规划的试验方案和设计的使用剖面作为输入,分别构建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并将采集的各个使用场景的试验数据作为输入,通过构建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对各个试验项进行计算,得到指标数据;
对得到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对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的输入以及评估计算参数进行调整或增加,并调整或增加使用场景,以对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进行优化处理;
将使用剖面作为源模型,分别将经过优化处理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计算模型作为目标模型,在元模型层对源模型和目标模型的语法规格进行定义,并定义从源模型到目标模型的转换规则,在模型层将源模型转换为目标模型,获取基于使用剖面的评估模型。
在上述的方案中,在每个使用场景中定义了一个由若干时刻构成的时间序列,每个时刻会发生一种或多种事件,所述事件包括业务应用事件和环境改变事件,所述业务应用事件用于描述不同类别的业务在给定时刻、给定系统节点上发生、变化或结束的情况,其中,所述不同类别的业务包括话音业务和数据业务;环境改变事件用于描述与评估系统有关的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情况,其中,所述外部环境因素包括电磁环境和空间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五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09149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