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盾构隧道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及抗震管节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56020.7 | 申请日: | 2023-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0253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8 |
发明(设计)人: | 阮滨;李俊成;张珊珊;甘屹东;叶宜培;周方圆;张德润;周正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D11/18 | 分类号: | E21D11/18;E21D11/08;E21D11/14;E21D21/00;B66F3/24;B66F3/25;F15B21/02 |
代理公司: | 武汉诚儒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65 | 代理人: | 刘天钰 |
地址: | 43007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盾构 隧道 轴向 柔性 连接 抗震 机构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及抗震管节,所述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的整体外形与轴向弧形螺栓孔相吻合,包括金属环片、柔性金属网、钢绞线、锚固夹具、支撑夹具、液压千斤顶和液压控制器。所述盾构隧道柔性连接抗震管节,包括左右两组由管片拼装成环的管节,所述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整体安装于左右相邻的两个管节中的轴向弧形螺栓孔中;所述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设置有多组,多组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共用一个液压控制器。本发明一方面解决了现有的盾构隧道管片安装过程中由于轴向误差累积所导致的连接螺栓难以安装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振动感应自动进行柔性抗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盾构隧道中的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以及抗震管节,属于隧道结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盾构法是暗挖法施工中的一种全机械化施工方法,它是将盾构机械在地中推进,通过盾构外壳和管片支承四周围岩防止发生往隧道内的坍塌,同时在开挖面前方用切削装置进行土体开挖,通过出土机械运出洞外,靠千斤顶在后部加压顶进,并拼装预制混凝土管片,形成隧道结构的一种机械化施工方法。
盾构隧道的管片是盾构施工的主要装配构件,是隧道的最内层屏障,承担着抵抗土层压力、地下水压力以及一些特殊荷载的作用。盾构管片是盾构法隧道的永久衬砌结构,盾构管片质量直接关系到隧道的整体质量和安全,影响隧道的防水性能及耐久性能。盾构隧道的管片中的每一块都是根据隧道设计的直径、走向提前设计好的,然后利用模具进行制备,在制作管片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管片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误差,这些误差在单独的某个管片中影响不大,但是随着隧道掘进以及管片安装的进行,在轴向上误差的累积会逐渐加大,尤其是在对接处,误差甚至增大到肉眼可见的错缝。此条件下工人在安装常规的弯型螺栓时会十分困难,需要不断使用调整弯型螺栓的外形,以适应错缝误差,给施工的进度和隧道连接的牢固性都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此外,随着当前工程建筑规模的纵深发展,地下空间结构的开发与建设规模不断增大。从地质结构上分析,我国很多地方的地下隧道工程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地下工程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设计,显得尤为重要。采用盾构技术进行隧道工程建设时,要科学的进行抗震性能设计与施工,增强隧道的安全牢固性能。施工时要尽量加强地基结构稳定性,避免饱和性砂土地基,减少地震液化危害。通过采用抗震缝或增加隧道管段间柔性接头,降低隧道整体区间长度,增加土体与隧道衬砌间的密实性,能够尽量提升盾构隧道的抗震效果。但是目前鲜有关于盾构隧道柔性抗震管节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盾构隧道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及抗震管节,一方面解决了现有的盾构隧道管片安装过程中由于轴向误差累积所导致的连接螺栓难以安装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振动感应自动进行柔性抗震。
实现本发明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盾构隧道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安装于盾构隧道管片中所预留的轴向弧形螺栓孔内,所述轴向柔性连接抗震机构的整体外形与轴向弧形螺栓孔相吻合,包括以下部分:
金属环片,设置有多片外且形相一致,全部的金属环片依次左右贴合堆叠呈与轴向弧形螺栓孔的外形及长度相吻合的弧形支撑结构,弧形支撑结构的内部形成有一条平滑的弧形通道;
柔性金属网,包覆在所述弧形支撑结构的外部,对弧形支撑结构进行包夹限位;
钢绞线,设置有一根以上,钢绞线从弧形通道内穿过;
锚固夹具,设置于钢绞线的一端,对该端的钢绞线进行锚固;
支撑夹具,设置于钢绞线的另一端,钢绞线从支撑夹具中穿出;
液压千斤顶,为穿心式结构,液压千斤顶的底座贴靠在支撑夹具上,钢绞线从液压千斤顶中穿出,液压千斤顶的活塞杆的顶部通过锚固头与钢绞线进行锚固,通过液压千斤顶的伸长拉紧钢绞线;
液压控制器,通过液压油路与液压千斤顶连接,控制液压千斤顶的伸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560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