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氨氮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56819.6 | 申请日: | 2023-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626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16 |
发明(设计)人: | 郑建华;干满水;郑达;徐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自贸区虎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12 | 分类号: | C02F3/12;C02F3/10;C02F3/00;C02F101/16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施雨婧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废水 微生物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氨氮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向生物处理装置中投入活性污泥和微生物载体,通入含氨氮的驯化水,进行驯化和挂膜,而后将待处理的氨氮废水通入生物处理装置中,进行硝化处理;其中,微生物载体的原料包括缓释基体材料、改性活性碳纤维和硝化细菌生长促进剂,改性活性碳纤维为表面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碳酸氢铵层和隔水层的活性碳纤维,微生物载体由各原料混合成型后经热处理致孔获得。本发明在氨氮废水的微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特制的微生物载体,能够促进硝化细菌生长促进剂在微生物载体内流通,并与活性碳纤维表面以及硝化细菌膜接触,进而缩短驯化和挂膜时间,并提高废水硝化处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氨氮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氨氮废水通常是指包括大量的NH3和NH4+的废水,其来源包括畜禽养殖废水、农田生产尾水、工业废水、城市废水、垃圾渗滤液等等。氨氮废水在排放到水体中后,易引发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会造成水生生物大面积死亡,进入人体后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目前,氨氮污染的预防和控制已成为环境保护的重点之一。
氨氮废水的常见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如吹脱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化学法(如化学沉淀法、电化学氧化法、折点氯化法)和生物法。其中,硝化反硝化是一种典型的氨氮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其先有氧条件下利用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硝酸盐,然后在缺氧条件下利用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无害的氮气,从而实现废水在氨氮的无害化处理。
在废水硝化处理过程中,通过投加硝化细菌生长促进剂,能够为硝化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硝化作用提供营养物质,使初期硝化细菌能够被快速激活,促进生物脱氮。在现有技术中,常将微生物生长促进剂负载在载体填料中,既能使微生物生长促进剂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平稳释放,避免初期投加量过大而造成废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离子残留,以及后期残留量不足而难以维持较好的废水处理效果,又能吸附微生物,为其生长繁殖提供场所,减少微生物的流失,提高废水处理效率,并提高系统的耐受冲击能力。
专利CN109775860B公开了一种固定化微生物载体填料及其制备方法,通过将主料、缓释剂(即营养物质)、营养菌剂混捏成型,并在混捏成型体系中加入发泡剂和发泡催化剂,然后进行硬化处理,制得固定化微生物载体填料。该专利通过在制备过程中添加发泡剂,增加了载体填料表面的孔隙率和粗糙度,能够为微生物的固定和生长提供通道,但这些孔洞难以大幅度促进缓释出的营养物质在载体填料内部流通,并与附着在载体填料中的细菌接触,以促进废水处理初期微生物的快速激活,并提高废水的生物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的微生物载体难以大幅度促进缓释出的营养物质在其内部流通,并与附着在其中的细菌接触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氨氮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本发明在氨氮废水的微生物处理过程中,通过采用特制的微生物载体,能够促进硝化细菌生长促进剂在微生物载体内流通,并与活性碳纤维表面以及硝化细菌膜接触,进而缩短驯化和挂膜时间,并提高废水硝化处理效率。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氨氮废水的微生物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向生物处理装置中投入活性污泥和微生物载体,通入含氨氮的驯化水,进行驯化和挂膜;所述微生物载体的原料包括缓释基体材料、改性活性碳纤维和硝化细菌生长促进剂,所述改性活性碳纤维为表面从内到外依次设有碳酸氢铵层和隔水层的活性碳纤维,所述微生物载体由各原料混合成型后经热处理致孔获得;
步骤S2:完成驯化和挂膜后,将待处理的氨氮废水通入生物处理装置中,进行硝化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自贸区虎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自贸区虎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5681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