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169054.X | 申请日: | 2023-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2156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6 |
发明(设计)人: | 梁旭;刘丰收;李英奇;许鑫;张金;王猛;李闯;周韶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铁科金化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铁科金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K9/10 | 分类号: | B61K9/10;G06T7/00;G06V10/75 |
代理公司: | 北京瑞恒信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82 | 代理人: | 马娅佳 |
地址: | 10008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评级 图谱 钢轨 疲劳 伤损 程度 评价 方法 | ||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涉及铁路维护技术领域,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包括:制作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获取待评价钢轨的轨面的照片;将照片与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进行对比,根据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确定待评价钢轨的轨面疲劳损伤程度等级。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能够在维修现场快速确定钢轨轨面疲劳损伤程度,为后续打磨维修工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维护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钢轨轨面直接承载车轮,当轮轨之间由于廓形匹配不良或载荷条件恶化导致局部接触应力过大时,容易产生滚动接触疲劳(Rolling Contact Fatigue,RCF)伤损。
滚动接触疲劳伤损通常表现为轨面鱼鳞纹(如图1所示)、掉块(如图2所示)等,其危害在于:1、裂纹向下发展,转向后演变为纵横裂型核伤,进而引发钢轨折断;2、轨面伤损影响超声波对钢轨内部核伤的检查,导致探伤误判或漏探;3、轨面掉块较大时,引起车轮局部冲击载荷,加快裂纹扩展。可见,钢轨轨面滚动接触疲劳伤损对于铁路运输安全具有一定的危害性。
针对轨面接触疲劳伤损,一般通过轮轨硬度和廓形的合理匹配,以及钢轨打磨修理技术的应用,对其进行缓解,但无法根本性消除。在对钢轨进行打磨修理时,需要根据轨面滚动接触疲劳伤损程度制定打磨维修的决策和策略。目前,主要采用涡流检测和超声检测等手段对钢轨进行检测,以获取轨面滚动接触疲劳伤损情况,但上述两种方法都存在各自技术上的局限性,更主要的一点是都需要携带专业的测量设备,不便于现场维护人员直接使用。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根据多年从事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的生产设计经验,经过反复试验设计出及一种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以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能够在维修现场快速确定钢轨轨面疲劳损伤程度,为后续打磨维修工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其中,所述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包括:
制作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
获取待评价钢轨的轨面的照片;
将所述照片与所述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进行对比,根据所述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确定所述待评价钢轨的轨面疲劳损伤程度等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
本发明提出的基于评级图谱的钢轨轨面疲劳伤损程度评价方法,通过将待评价钢轨的轨面照片与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进行对比,进而根据钢轨轨面疲劳伤损评级图谱确定待评价钢轨的轨面疲劳损伤程度等级,有助于铁路工务部门一线作业人员在不具备专用探伤设备与能力的条件下,对线路钢轨轨面伤损程度进行评级,为钢轨打磨的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有利于钢轨打磨由现行的周期修转变为状态修,实现钢轨打磨资源的科学、有效配置。
附图说明
在此描述的附图仅用于解释目的,而不意图以任何方式来限制本发明公开的范围。另外,图中的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等仅为示意性的,用于帮助对本发明的理解,并不是具体限定本发明各部件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教导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各种可能的形状和比例尺寸来实施本发明。
图1为本发明中0级钢轨轨面疲劳伤损标准图;
图2为本发明中1级钢轨轨面疲劳伤损标准图(曲上股);
图3为本发明中1级钢轨轨面疲劳伤损标准图(曲下股);
图4为本发明中2级钢轨轨面疲劳伤损标准图(曲上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铁科金化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铁科金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铁科金化检测中心有限公司;北京中铁科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金属及化学研究所;铁科金化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16905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轧钢加热炉全纤维炉顶结构
- 下一篇:一种线束的输送装置及线束加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