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叠层封装芯片结温预测方法、装置、设备和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26580.2 | 申请日: | 202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01850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刘加豪;赵昊;肖慧;陈方舟;郭小童;吴建宇;刘沛江;孙朝宁;蒋攀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30/27;G06F119/08 |
代理公司: |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郑义 |
地址: | 51137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封装 芯片 预测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1.一种叠层封装芯片结温预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各层芯片到空气之间的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层芯片的自身热阻和耦合热阻;其中,所述关联基板组件为所述底层芯片所接触的基板;
根据所述各层芯片的自身热阻和耦合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热阻表示;
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热阻表示、环境温度和各层芯片的功率,预测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结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各层芯片到空气之间的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层芯片的自身热阻和耦合热阻,包括:
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层芯片的芯片间热阻和板材热阻;其中,所述板材热阻为底层芯片底部到空气间的热阻;
根据所述各层芯片的芯片间热阻和板材热阻,以及所述各层芯片到空气之间的热阻,确定各层芯片的自身热阻;
根据所述各层芯片到空气之间的热阻、各层芯片的芯片间热阻,以及所述各层芯片中底层芯片的自身热阻,确定所述各层芯片的耦合热阻。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层芯片的芯片间热阻和板材热阻,包括:
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层芯片的芯片间热阻;
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板材热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板材热阻,包括:
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底层芯片的基板组件热阻、粘结胶组件热阻、基板组件与粘结胶组件之间的组件接触热阻、引脚组件热阻、电路板组件热阻、电路板组件到空气之间的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板材热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根据底层芯片等效半径、关联基板组件等效半径、底层芯片面积、关联基板组件面积、关联基板组件厚度、对流换热系数和关联基板组件导热率,确定无量纲参数;
根据所述无量纲参数、关联基板组件导热率和底层芯片等效半径,确定扩散热阻。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热阻表示、环境温度和各层芯片的功率,预测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结温,包括:
根据各层芯片的功率和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热阻表示,确定各层芯片的变量温度;
根据环境温度和各层芯片的变量温度,预测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结温。
7.一种叠层封装芯片结温预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根据叠层封装芯片中各组件的组件热阻、各层芯片到空气之间的热阻,以及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的底层芯片与关联基板组件的扩散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中各层芯片的自身热阻和耦合热阻;其中,所述关联基板组件为所述底层芯片所接触的基板;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各层芯片的自身热阻和耦合热阻,确定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热阻表示;
预测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热阻表示、环境温度和各层芯片的功率,预测所述叠层封装芯片的结温。
8.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叠层封装芯片结温预测方法的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未经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26580.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拖动结构及输送工作台
- 下一篇:一种混凝土加固结构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