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及其对赤潮异弯藻赤潮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26986.0 | 申请日: | 2023-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96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姬南京;张珍珍;陈磊;申欣;蔡月凤;胡广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20;A01P13/02;C02F3/34;C12R1/01;C02F10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专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605 | 代理人: | 肖苏宸 |
地址: | 222005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能力 杀鱼假 交替 单胞菌 及其 赤潮 异弯藻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假交替单胞菌及其对赤潮异弯藻赤潮的应用,用于控制赤潮异弯藻赤潮。假交替单胞菌LD‑B001菌液及上清物质有很好的溶藻活性,产生的溶藻有效成分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假交替单胞菌LD‑B001来源于赤潮异弯藻赤潮环境中又应用于赤潮异弯藻赤潮环境,具有与该环境的良好兼容性,不会造成残留污染。假交替单胞菌LD‑B001的发酵液和有效溶藻成分以及以它们为核心的制剂,均有望可以用于新型杀藻剂的研发和生产,最终应用于赤潮异弯藻赤潮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一株具有溶藻能力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及其对赤潮异弯藻赤潮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水体富营养化、全球气候变暖等现象加剧,有害赤潮的暴发的规模和频次呈逐年增加趋势,这类生态异常现象,不经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还对养殖业和旅游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赤潮异弯藻是形成有害藻华的主要物种之一,在世界多个海域均有该物种的分布,该物种之所以引起高度关注,主要因为其藻华发生时会造成鲑鱼、黄尾鱼等养殖鱼类大面积死亡。因此,开展赤潮异弯藻的藻华防控相关工作尤为重要。
目前,有害藻华防治,主要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展开,相比于目前赤潮治理常用的化学法和物理法,生物法因其具有经济有效且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优点吸引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生物防治技术主要通过生物之间的营养竞争关系来实现控藻,利用在海洋微藻环境中与其共同生长的生物对赤潮藻的生长进行控制,这些生物主要包括一些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海洋微生物等。其中,溶藻菌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潜力的溶藻方法,它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使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甚至使藻细胞裂解,表现出杀藻效应,溶藻菌的提出为生物防治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由于其原理是利用水生生物自身竞争优势、捕食规则或其分泌的天然产物对赤潮藻进行有效的控制,没有向环境中引入其他化学物质,环境友好且控藻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杀鱼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piscicida)LD-B001,该菌株已于2021年10月12日保藏在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菌种保藏号为CGMCC NO.23584,保藏单位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联系电话:010-64807355。
本发明所提供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LD-B001在防治藻类中的应用,其中所述的藻类选自甲藻类,优选为伊姆裸甲藻或赤潮异弯藻。
本发明提供一种包含杀鱼假交替单胞菌LD-B001的溶藻菌剂,所述溶藻菌剂包含杀鱼假交替单胞菌LD-B001菌液和/或胞外分泌物。
优选的,所述杀鱼假交替单胞菌LD-B001菌液OD600为1-2.2。
优选地,所述胞外分泌物的制备方法为:将LD-B001菌株接种于2216E液体培养基中培养24小时,菌液经过4000rpm离心10min后再用0.22μm孔径的膜过滤得到无菌培养液。
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杀鱼假交替单胞菌LD-B001的培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斜面培养:将杀鱼假交替单胞菌LD-B001的菌种接种于2216E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培养;
2)初级培养:用接种环挑取固体斜面培养基上的杀鱼假交替单胞菌LD-B001单菌落于2216E液体培养基中,获得初级培养菌液;
3)菌液:将初级培养菌液接种于2216E液体培养基中进一步扩大培养。培养0-12h获得对数期菌液,培养12-52h获得稳定期菌液、培养52-72h获得衰退期菌液。
优选地,所述步骤1)斜面培养条件为:在28℃条件下培养24小时,于4℃下保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洋大学,未经江苏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2698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