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基因6种突变位点检测的引物探针组合在审
申请号: | 202310343573.3 | 申请日: | 2023-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79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5 |
发明(设计)人: | 贺华;张蓉;郭玉婉;黄青红;王珊;张少铎;袁威;刘中华;王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58;C12N15/11;C12R1/93 |
代理公司: | 上海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448 | 代理人: | 顾继光 |
地址: | 2253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新型 冠状病毒 基因 突变 检测 引物 探针 组合 | ||
1.一种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基因6种突变位点检测的引物探针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物探针组合包括检测S基因6个位点的特异性引物探针,所述S基因6个位点为69-70del、E484K、K417N、N501Y、P681H、K417T位点;
69-70del位点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3;反向引物序列为SEQ IDNo.6;探针序列为SEQ ID No.7;
E484K位点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9;反向引物序列为SEQ IDNo.13;探针序列为SEQ ID No.14;
K417N位点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16;反向引物序列为SEQ IDNo.17;探针序列为SEQ ID No.18;
N501Y位点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19;反向引物序列为SEQ IDNo.23;探针序列为SEQ ID No.26;
P681H位点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28;反向引物序列为SEQ IDNo.32;探针序列为SEQ ID No.35;
K417T位点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37;反向引物序列为SEQ IDNo.38;探针序列为SEQ ID No.3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物探针组合,其特征在于,引物探针组合还包括ORF1ab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40;反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41;探针序列为SEQ ID No.4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物探针组合,其特征在于,引物探针组合还包括内标RNaseP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探针,正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43;反向向引物序列为SEQ ID No.44;探针序列为SEQ ID No.4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物探针组合,其特征在于,引物为ARMS引物,其3’末端碱基与突变位点处碱基互补;特异性探针的两端分别带有荧光基团和淬灭基团;光基团选自FAM、HEX、VIC、TET、TAMRA、ROX、CY3.5、CY5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淬灭基团选自BHQ1、BHQ2、BHQ3、DABCYL、MGB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5.一种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基因6种突变的检测试剂盒,包括以下组分:核酸扩增反应液、酶混合液、权利要求1所述的引物探针组合、去RNA酶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酸扩增反应液包括PCR缓冲液、MgCl2、dNTPs。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所述酶混合液包括RNA酶抑制剂、DNA聚合酶、逆转录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试剂盒,其特征在于,检测液中的引物探针组合,引物浓度为0.005~1.0μmol;探针浓度为0.005~1.0μmol。
9.一种用于新型冠状病毒S基因6种突变检测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S1、模板RNA的提取:样本核酸提取;
S2、配制试剂反应体系:
按照以下组成配制,将核酸扩增反应液、酶混合液及如权利要求1所述引物探针组合配制成混合液,分装,加入模板RNA,用去RNA酶水补足至50微升,充分混匀,离心,放入荧光PCR仪;
反应体系为50μL,组成如下:
S3、设置扩增程序并检测:
进行RT-PCR扩增,结果判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结果判读具体为:
(1)阴阳性判定:
内标RNaseP,Ct≤37.0时检测结果可靠,新型冠状病毒ORF1ab,Ct≤40.0为2019-nCov阳性;S基因突变位点,Ct≤40.0且与ORF1ab的ΔCt8.0则该位点为阳性,即突变型,否则为阴性,即野生型;
(2)变异株型别判定:
针对检测为阳性的位点,即突变位点进行变异株型别判定,变异株Alpha含有69-70del、N501Y、P681H突变,变异株Beta含有E484K、K417N、N501Y突变,变异株Gamma含有E484K、N501Y、K417T突变,变异株Omicron含有K417N、N501Y、P681H突变或K417N、N501Y、P681H、69-70del突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硕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34357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