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卡压弯头加工设备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56852.0 | 申请日: | 2023-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63936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07 |
发明(设计)人: | 李良有;李浩;蔡前龙;王振;黄茂德;金腾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长兴和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3/00 | 分类号: | B21D43/00;B21D35/00;B21D43/10;B21D37/18;B21D9/08;B21D41/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汇和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3475 | 代理人: | 周竑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弯头 加工 设备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卡压弯头加工设备,包括上料架、扩口加工单元、检测单元、内壁涂油单元、移管机械手单元、第一弯管单元和第二弯管单元;加工件从上料架上的出料位逐个出料;加工件从上料架出料后进入扩口加工单元,扩口加工单元在加工件的一端加工出锥口结构;加工件从扩口加工单元上下料后进入检测单元,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加工件上的焊缝位置并通过焊缝位置对加工件进行旋转,将加工件旋转至弯管角度位;移管机械手单元上设有第一取料机械手和第二取料机械手。本发明在对卡压弯头进行生产加工时,能够自动实现上料、扩口加工、焊缝位置检测、内壁涂油、弯管加工、卸料等步骤,自动化程度高,无需人工操作,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件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卡压弯头加工设备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卡压弯头被广泛地应用在汽车、供暖、供水等领域,卡压弯头通常用于两个管件的转角连接。现有一种卡压弯头,结构如附图24所示,该卡压弯头102以有缝钢管作为原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在加工前,将有缝钢管切割成固定长度的直管段作为毛坯件,然后操作者需要将毛坯件送至弯管设备上进行弯管加工,将毛坯件弯曲成所需的角度。由于采用有缝钢管作为原材料,故毛坯件和卡压弯头102上会存在一条焊缝103,而毛坯件在进行弯管加工时,弯曲内侧会受较大的挤压力,而弯曲外侧会受到较大的张拉力,这两个位置处受力最大,而毛坯件上的焊缝处为最薄弱的位置,在受到较大的挤压力和张拉力时,容易使焊缝处开裂;因此操作者在进行弯管上料时,还需要注意毛坯件上的焊缝位置,使焊缝103避开弯曲外侧和弯曲外侧这两处位置。
传统的卡压弯头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自动化程度低、人工成本大;2、在对长径比较小的卡压弯头进行弯管加工时,由于毛坯件的整体长度较小,导致毛坯件的有效夹持长度较短,导致弯管设备上的夹模无法对毛坯件进行有效的夹紧,对毛坯件的夹紧力不足,毛坯件在弯曲过程中容易与夹模发生打滑,导致加工失败,工件报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卡压弯头加工设备及其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卡压弯头加工设备,包括上料架、扩口加工单元、检测单元、内壁涂油单元、移管机械手单元、第一弯管单元和第二弯管单元;
加工件存放在上料架中,上料架上设有出料位,加工件从上料架上的出料位逐个出料;
加工件从上料架出料后进入扩口加工单元,扩口加工单元在加工件的一端加工出锥口结构;扩口加工单元上设有下料机构,通过下料机构实现加工件的下料;
加工件从扩口加工单元上下料后进入检测单元,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加工件上的焊缝位置并通过焊缝位置对加工件进行旋转,将加工件旋转至弯管角度位;
移管机械手单元上设有第一取料机械手和第二取料机械手,第一取料机械手用于将加工件从检测单元上移至内壁涂油单元上,或将加工件从内壁涂油单元上移至第一弯管单元上;第二取料机械手用于将加工件从检测单元上移至内壁涂油单元上,或将加工件从内壁涂油单元上移至第二弯管单元上;
第一弯管单元和第二弯管单元结构相同,第一弯管单元和第二弯管单元均包括弯管单元底座、摆臂部件、圆模,圆模转动连接在弯管单元底座上,摆臂部件与圆模相连并随圆模一同转动;弯管单元底座上设有固定导模和与固定导模相对应的活动导模;固定导模位于圆模的一侧;圆模上设有固定夹模,摆臂部件上设有与固定夹模相对应的活动夹模;当活动夹模与固定夹模合拢时,活动夹模和固定夹模的一端形成与加工件上的锥口结构相匹配的内锥面;
摆臂部件上设有换位导轨,换位导轨上滑动连接有换位座,摆臂部件上设有用于驱动换位座移动的换位油缸;换位座上设有第三导轨,第三导轨上滑动连接有第三滑动座,换位座上设有用于驱动第三滑动座移动的前插芯棒油缸;第三滑动座上设有前插芯棒,前插芯棒上设有与锥口结构相匹配的外锥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长兴和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浙江长兴和良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5685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