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有机框架增强的微纳纤维膜基致动器及其制备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471341.6 | 申请日: | 2023-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87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熊佳庆;周佳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9/00 | 分类号: | B25J19/00;D04H1/4382;D01F6/48;D01F6/56;D01F1/10;C08G8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杨琴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有机 框架 增强 纤维 膜基致动器 及其 制备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有机框架增强的微纳纤维膜基致动器及其制备和应用。该致动器包括活性层,所述活性层为金属有机框架基微纳纤维膜。该致动器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金属有机框架、聚合物和溶剂混合,搅拌,得到纺丝液,纺丝得到金属有机框架基微纳纤维膜,将金属有机框架基微纳纤维膜直接作为致动器,或者将金属有机框架基微纳纤维膜与惰性层叠加组合得到致动器。该致动器通过引入金属有机框架到纤维内部或表面,构建含微纳多孔结构及分子级扩散通道的多级结构柔性微纳纤维薄膜,有效提升客体分子的吸纳/扩散/释放速率,从而增强致动器的响应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致动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金属有机框架增强的微纳纤维膜基致动器及其制备和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多重应用需求的增加,对环境刺激具有响应行为的材料应运而生并逐渐向智能化、柔性可穿戴以及多功能集成化方向发展。柔性致动器作为该领域的重要分支,需要对外界环境刺激产生快速响应,同时还需具备大尺度弯曲形变能力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等。这类器件在智能开关、人工肌肉以及软体机器人等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需求与前景。目前,旋涂法和溶液浇铸法等是制备柔性致动器的常见方法,因其操作简单、易于控制等优点被广泛研究和采用。然而,现有加工方法和活性材料组会受限于驱动器结构的有效设计和精确调控,难以实现器件的高响应性和高稳定性,限制了致动器的有效应用。
针对上述研究,虽然常规加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型效率高等优势,所制备的致密膜材料在一定程度可实现器件的致动行为及可重复性,但是,致密结构膜,难以兼顾外界刺激作用下的快速响应和大驱动形变需求,限制了致动器的实用性。由此,考虑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以及响应性材料来实现兼顾驱动器的快速响应、大形变和稳定回复性是推动这一领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策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金属有机框架增强的微纳纤维膜基致动器及其制备和应用,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致动器不能兼具快速响应、大形变和稳定回复性的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致动器,所述致动器包括活性层,所述活性层为金属有机框架基微纳纤维膜。
优选地,所述金属有机框架基微纳纤维膜中金属有机框架全部或部分嵌入在聚合物纤维中,或分布于纤维网络间。
优选地,所述金属有机框架包括呼吸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金属有机框架包括CAU-10-H、MIL-47、MIL-53、MIL-88、MIL-101、MUV-2、SHF-61、SHF-62、SHF-81、ZIF-8,、ZIF-67、UIO-66以及它们的改性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更优选地,所述金属有机框架为MIL-88或其改性物(例如MIL-88A)。作为一种呼吸型金属有机框架,除展现出基础特性如高比表面积、高孔隙率和孔容量外,MIL-88A能在保持自身结晶结构的前提下,在外部刺激作用下产生框架的可逆膨胀与收缩或孔道的可逆开放与关闭行为。通常,源自于外部刺激的客体分子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MIL-88A的孔道中,客体分子和有机框架之间易产生氢键并改变其晶格参数,引起孔道体积增加。该MIL-88A作为填料负载到复合微纳纤维膜中,可构筑具有宏观多孔结构和微观分子级通道的多级结构活性材料,表现出高空隙率、高比表面积、及丰富的分子/离子级扩散通道,可有效放大或加速客体分子的吸入/释放行为。基于该复合微纳纤维膜活性层的致动器,可实现器件增强的环境刺激响应性和驱动性能。
更优选地,所述MIL-88A是由六水合氯化铁及富马酸为原料在溶剂中制备得到,其中六水合氯化铁及富马酸的摩尔比为1:1~1:5,溶剂包括去离子水,无水甲醇,无水乙醇,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所述聚合物纤维组分包括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醋酸纤维素,硝化纤维素,磺化纤维素,丝蛋白,壳聚糖,海藻酸钠,聚酯,聚氨酯,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聚环氧乙烯,聚丙烯腈,聚乳酸,聚乙烯醇缩丁醛,对苯乙烯-异戊二烯,聚偏氟乙烯及它们改性物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聚合物纤维组分包括聚乙烯比咯烷酮和聚丙烯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4713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