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奈唑胺纳米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548276.2 | 申请日: | 2023-05-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215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伟;张萍;黄娟;林骏凯;阎庭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19 | 分类号: | A61K9/19;A61K41/00;A61K47/34;A61P31/04;A61K31/5377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正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1 | 代理人: | 朱思兰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奈唑胺 纳米 系统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奈唑胺纳米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纳米给药系统包括载体材料PCL‑b‑PArg‑DA,药物利奈唑胺和光热剂IR780,利奈唑胺和IR780包裹在合成的载体材料PCL‑b‑PArg‑DA中;在808nm近红外激光照射下,该纳米给药系统通过光热效应和药物抗菌的协同作用,杀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并且具有很好的生物膜抑制和消融效果,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利奈唑胺纳米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细菌感染一直是人类所面临的一大健康威胁,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治疗细菌感染主要是抗生素,但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及滥用所导致的耐药细菌感染已构成了抗感染治疗的新挑战,是当今人类健康的重要威胁。
利奈唑胺是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获得美国批准上市,2007年开始在中国上市,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由MRSA引起的疑似或确诊院内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其属于细菌蛋白质合成抑制剂,作用于细菌50s核糖体亚单位,阻止细菌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从而在细菌翻译的早期阶段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独特的作用靶点,不易与其它基于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发生交叉耐药现象,在体外也不易诱导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但是利奈唑胺的水溶性不好以及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性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使用。目前上市的利奈唑胺制剂只有静脉注射液和口服片剂两种剂型,均为全身性用药,均有不良反应的报道。并且随着使用量的增加,已经出现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利奈唑胺产生耐药性。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有很多,生物膜的形成就是机制之一,而且大多数细菌感染也都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关,所以生物膜的形成不仅会造成临床上细菌感染治疗难度的增加,也会致使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寻找能够破坏生物膜形成的给药系统,将药物利奈唑胺递送到感染部位,减少药物全身分布,降低毒副作用,增加治疗效果以及对抗细菌耐药性,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利用光热剂在近红外光照射下产生的局部高温破坏细菌细胞壁和胞内蛋白,导致细菌菌体发生破裂、胞内蛋白发生变性而死亡,具有无创性、无耐药性以及深层组织穿透性和时空可控等优点,引起人们日益关注。
光热剂IR780是一种亲脂性小分子的碘化物,是光热治疗中常用的近红外荧光染料,但是IR780难溶于水,游离的IR780的光稳定性差,因此限制了其在临床的使用。
中国专利CN106580915公开了聚乳酸-羟基乙酸包裹利福喷丁和利奈唑胺制备而成的缓释微球给药系统用于局部给药治疗肺结核,可以减少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问题。CN111432800A公开了一种包含利奈唑胺的含泊洛沙姆407和碘海醇的热敏性水凝胶,将利奈唑胺递送到受感染的脊椎部位,其用于治疗、预防、改善和减轻与骨、关节、韧带或肌腱的临床状况同时发生的一种或多种类型的疼痛。CN108403624A公开了一种水和活性分子利奈唑胺包埋在由聚卡波菲和聚山梨酯制成的眼用凝胶中,用于治疗和预防包括结膜炎、角膜炎等眼局部细菌性感染,解决了利奈唑胺在单纯水溶液中溶解性和稳定性差的问题。国内在关于利奈唑胺的给药系统的研究上涉及的类型主要有脂质体、凝胶、缓释片等,但是关于利奈唑胺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纳米给药系统的报道却很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利奈唑胺纳米给药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系统解决了利奈唑胺和IR780溶解性差的问题,并且能够在808nm的近红外光照射下通过光热效应和抗菌药物利奈唑胺作用协同杀灭细菌,抑制并破坏生物膜从而解决细菌耐药性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利奈唑胺纳米给药系统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54827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