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对标的车身悬置设计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24420.6 | 申请日: | 202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28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左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琳 |
地址: | 455000 河南省安***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标的 车身 悬置 设计 方法 装置 系统 设备 介质 | ||
1.一种基于对标的车身悬置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对标车和设计车的空间布置,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车身悬置数量;
基于对设计车车架模态振动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分析结果确定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类型;
基于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静载受力和设计车车架与车身的空间布置确定各点车身悬置的实际变形量,基于所述实际变形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静刚度;
基于对标车各点悬置的隔振传递率和对设计车各点悬置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获取的自振频率以及分解到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分解质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动刚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车身悬置数量包括:
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车身悬置数量为三至五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计车车架模态振动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包括:
基于设计车分别在扭转弯曲振型、垂向弯曲振型、横向弯曲振型和侧向弯曲振型的工况下各悬置点受力的变形状况,确定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类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静载受力和设计车车架与车身的空间布置确定各点车身悬置的实际变形量,基于所述实际变形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静刚度包括:
在空载和满载状态时,分别获取车身质量对每个点的悬置的静载负荷作为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静载受力;
基于设计车车架与车身的布置空间分别计算各点车身悬置压缩前的尺寸以及各点车身悬置压缩后车架与车身间尺寸的实际变形量;
基于静刚度与实际变形量匹配的计算公式(1)计算设计车车身悬置的静刚度;
其中,K静为设计车悬置的静刚度,M为设计车分解到悬置竖直方向的分解质量;g为重力加速度;Δ为设计车悬置的实际变形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对标车各点悬置的隔振传递率和对设计车各点悬置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获取的自振频率以及分解到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分解质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动刚度包括:
基于对对标车进行的零部件试验,获取对标车悬置的动刚度和车架的模态频率;
基于对标车悬置的动刚度和对标车分解到对标车各点车身悬置竖直方向的分解质量按式(2)计算对标车车架的自振频率;
基于对标车车架的模态频率和对标车的自振频率按式(3)计算对标车悬置的隔振传递率;
其中,β标为对标车悬置的隔振传递率,K动标为对标车悬置的动刚度,M标为对标车分解到悬置竖直方向的分解质量,Fn标为对标车自振频率,Ff标为对标车车架的模态频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对标车各点悬置的隔振传递率和对设计车各点悬置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获取的自振频率以及分解到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分解质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动刚度还包括:
基于设计车各点悬置的隔振传递率,结合设计车车架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模态频率按式(4)计算设计车的自振频率;以及
基于设计车的自振频率和分解到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分解质量按式(5)确定设计车悬置的动刚度;
其中,β设为设计车悬置的隔振传递率,β设≤β标,K动设为设计车悬置的动刚度,M设为设计车分解到各点车身悬置竖直方向的分解质量,Fn设为设计车自振频率,Ff设为设计车车架的模态频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德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2442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