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对标的车身悬置设计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624420.6 | 申请日: | 2023-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28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左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德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15 | 分类号: | G06F30/15;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原华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9 | 代理人: | 寿宁;张琳 |
地址: | 455000 河南省安***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标的 车身 悬置 设计 方法 装置 系统 设备 介质 | ||
基于对标的车身悬置设计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对标车和设计车的空间布置,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确定设计车的悬置数量;基于对设计车车架模态振动的结果确定设计车各点悬置的类型;基于设计车悬置的静载受力和空间布置确定悬置的变形量,基于变形量确定设计车悬置的静刚度;基于对标车悬置的隔振传递率和对设计车悬置的计算分析获取的自振频率,以及分解到设计车悬置的分解质量,确定其动刚度。本发明通过对标车悬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悬置参数和类型,依对标车悬置的静刚度和隔振传递率设定设计车的隔振传递率,及计算其自振频率和动刚度,实现了悬置的快速设计,提升了其稳定性和NVH性能,减少调校时的拆卸和返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车辆对标设计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基于对标的车身悬置设计方法、装置、系统、设备及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非承载式车身车型因车身高强度且通过性好,颠簸感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皮卡、越野车和货车,其车身悬置作为连接车架和车身的纽带,对整车NVH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以及操作稳定性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其车身悬置作为车身和车架的连接点,主要用于吸收从底盘传来的振动,以保证车辆行驶的稳定性。现有新车型的车身悬置一般采用旧车型的设计或者直接沿用对标车的车型设计,由于不同的车身其质量和悬置的位置及分布是不同的,该悬置的位置及分布的差异常会导致后期实际车身车型操作的稳定性和NVH性能的下降,以及实际设计车型匹配调校过程中需要频繁拆卸、返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对标的车身悬置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获取对标车和设计车的空间布置,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车身悬置数量;基于对设计车车架模态振动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分析结果确定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类型;基于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静载受力和设计车车架与车身的空间布置确定各点车身悬置的实际变形量,基于所述实际变形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静刚度;基于对标车各点悬置的隔振传递率和对设计车各点悬置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获取的自振频率以及分解到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分解质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动刚度,以解决设计车车身悬置难以快速设计,设计车车车身悬置的稳定性和NVH性能较差,其调校时常需拆卸和返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基于对标的车身悬置设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对标车和设计车的空间布置,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车身悬置数量;
基于对设计车车架模态振动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的分析结果确定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类型;
基于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静载受力和设计车车架与车身的空间布置确定各点车身悬置的实际变形量,基于所述实际变形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静刚度;
基于对标车各点悬置的隔振传递率和对设计车各点悬置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获取的自振频率以及分解到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分解质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动刚度。
可选的,所述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车身悬置数量包括:
基于对标车的空间布置参数确定设计车的车身悬置数量为三至五对。
可选的,所述设计车车架模态振动的计算机辅助工程分析包括:
基于设计车分别在扭转弯曲振型、垂向弯曲振型、横向弯曲振型和侧向弯曲振型的工况下各悬置点受力的变形状况,确定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类型。
可选的,所述基于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静载受力和设计车车架与车身的空间布置确定各点车身悬置的实际变形量,基于所述实际变形量确定设计车车身悬置的静刚度包括:
在空载和满载状态时,分别获取车身质量对每个点的悬置的静载负荷作为设计车各点车身悬置的静载受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德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德力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62442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