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310791876.1 | 申请日: | 2023-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66572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9 |
发明(设计)人: | 何晓鸣;廉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广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F6/94 | 分类号: | D01F6/94;D01F1/10;D01D5/08 |
代理公司: | 青岛博川宇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73 | 代理人: | 李红丽 |
地址: | 226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抗菌 异味 复合 功能 聚酰胺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改性化学纤维技术领域,尤其是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是以聚酰胺酯高聚物为基体,将负载金属氧化物的壳聚糖纳米微球与聚酰胺酯粉体充分混合,经双螺杆造粒制成含有负载金属氧化物壳聚糖纳米微球的聚酰胺酯母粒,将所制得的聚酰胺酯母粒与基体的切片进行混合,然后经过熔融纺丝制备而成,其抗菌成分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并且能够消除细菌分解有机质产生的异味,又不影响纤维的可纺性,可用于家纺填充、服装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改性化学纤维技术领域,尤其是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抗菌纤维是一种通过在纤维中加入抗菌成分而生产的一种具有杀灭微生物或者抑制微生物繁殖生长能力的纤维,对保护人民的生命健康,提高生活品质有一定作用。通常在抗菌纤维中添加的抗菌成分有无机和有机两类,其中无机的抗菌成分包括纳米铜、纳米银、氧化锌等,有机抗菌成分包括季铵盐类、季磷盐类、双胍类、卤胺类、黄酮类、多酚类抗菌剂等,种类繁多,但部分抗菌剂对人体的危害性研究尚不明确。
甲壳素是一种天然生物高分子聚合物,是自然界中少见的一种带正电荷的碱性多糖,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虾、蟹的外壳,贝类、软体动物的外壳和软骨等。壳聚糖是甲壳素在碱性条件下加热后脱去N-乙酰基后生成的,一般与其他纤维混纺。多数研究认为,壳聚糖的抑菌性主要来源于分子链上带正电荷的取代基氨基。一般细菌的细胞常带有负电荷,带正电的基团与细菌蛋白质结合后使其改性并使细菌被絮凝、聚沉,从而抑制其繁殖能力。因此,将壳聚糖纤维纯纺或者与其他纤维混纺得到的纺织材料,具有优越的抗菌性能。银离子具有氧化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杀菌消毒。带正电荷的银离子与细菌蛋白酶中带负电荷的巯基发生反应,蛋白酶因巯基的丧失而迅速失去活性,从而导致细菌无法进行分裂繁殖而被杀灭。
CN104762810A公开了一种铜离子抗菌、防紫外整理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探究出根据抗菌剂中碱式铜氨与盐式铜氨各自所占的比例确定试剂用量,反应在制备上即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加入的比例。这是由于碱式铜氨易于打开纤维反应区间,盐式铜氨易于为络合反应提供铜氨螯合离子。而铜氨离子的引入易于是织物更好的发挥抗菌性。采用上述得出的最佳比例的铜离子整理剂络合整理壳聚糖、棉混纺织物,探究络合工艺的参数条件来控制铜离子的络合情况,进而解决壳聚糖纤维的可纺性差、抗菌性易被干扰的现状。但是其浸渍处理制得,存在着抗菌效果不稳定,抗菌时间短等缺点。
聚酰胺酯纤维是一种新型合成纤维,是由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嵌段共聚形成的聚酰胺酯高聚物纺丝而成,具有强度适中、手感柔软的特点,在家纺填充、工装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但目前国内聚酰胺酯纤维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缺乏抗菌等功能型聚酰胺酯纤维产品,不能很好满足市场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其抗菌成分稳定性好,具有良好的抗菌功能,并且能够消除细菌分解有机质产生的异味,又不影响纤维的可纺性,可用于家纺填充、服装等领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是以聚酰胺酯高聚物为基体,将负载金属氧化物的壳聚糖纳米微球与聚酰胺酯粉体充分混合,经双螺杆造粒制成含有负载金属氧化物壳聚糖纳米微球的聚酰胺酯母粒,将所制得的聚酰胺酯母粒与基体的切片进行混合,然后经过熔融纺丝制备而成。
上述的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所述的聚酰胺酯高聚物基体是指以对苯二甲酸、乙二醇、己内酰胺嵌段共聚形成聚合物,其中己内酰胺含量为8.0%~30%,特性粘数为0.60~0.85,熔点为210~245℃。
上述的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所述的负载金属氧化物的壳聚糖纳米微球是氧化锌—壳聚糖复合材料,其粒径为20~300nm。
上述的具有抗菌除异味复合功能聚酰胺酯纤维,纤维纤度0.6~10.0dte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广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通广聚纺织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1079187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