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皮下隧道引导器及其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2320913002.4 | 申请日: | 2023-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219557507U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2 |
发明(设计)人: | 潘伟;冯雪辛;张永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伟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M25/088 |
代理公司: | 北京海虹嘉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9 | 代理人: | 向群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中关村生命***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皮下 隧道 引导 及其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皮下隧道引导器及其组件,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所述皮下隧道引导器包括弧形引导针和套接于弧形引导针外壁的外鞘;外鞘的形状大小与弧形引导针的外壁形状大小相适配;弧形引导针的外壁弯曲形成弧形结构;弧形引导针的针头和针尾均为开放结构;弧形引导针的针身内部中空且其内壁周缘的直径大于神经阻滞导管外壁周缘的直径;外鞘为前后端开放的弧形管状结构;所述弧形管状结构设置有前段和后段;前段与后段连接形成外鞘。所述皮下隧道引导器能有效避免神经阻滞导管直接从出皮口A引出而出现引流作用,使局部麻醉的神经阻滞剂顺导管引流出体外,且可降低导管脱出及局部感染风险,同时能很好地避免针尖刺穿损坏导管或误伤操作人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皮下隧道引导器及其组件。
背景技术
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称神经阻滞。神经阻滞只需注射一处,即可获得较大的麻醉区域。但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故操作时必须熟悉局部解剖,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神经阻滞导管(以下简称导管)是临床麻醉与疼痛治疗用于埋置在目标神经附近,在一段时间(数小时至数天)内进行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或镇痛的器件。传统的导管置入操作包括,用穿刺针刺穿目标给药区域一端的皮肤形成导管出皮口A,引导导管的前端进入目标组织间隙,导管的尾端留于导管出皮口A外。通常这样置入导管会因导管的引流作用,使组织间隙的药液(神经阻滞剂)顺着导管壁快速向外渗漏,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增加导管意外脱出及局部感染等风险。使神经阻滞导管在皮下穿行一段距离后再穿出皮肤,即,构建皮下隧道是解决该向外渗漏问题的办法,且皮下隧道还能降低导管意外脱出及局部感染等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临床上无可用于建立这种导管皮下隧道的专用工具,目前临床上通常的操作是:采用20ml注射器针头,经导管出皮口B(导管经皮下隧道尾端出皮的位置)逆向穿刺引导导管建立皮下隧道。该方法存在操作困难,利器易误伤导管及医务人员,皮下隧道较短小和表浅等诸多弊端。
因此,本领域亟需开发一种可从导管出皮口A到导管出皮口B顺向穿刺引导导管在皮下走行的皮下隧道引导器专用工具,这样可有效避免临床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提高医疗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出于解决现有穿刺针在逆向穿刺过程中易刺穿损坏神经阻滞导管且易误伤操作的医务人员这一技术问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全新结构的皮下隧道引导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皮下隧道引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引导针和套接于弧形引导针外壁的外鞘;外鞘的形状大小与弧形引导针的外壁形状大小相适配;
弧形引导针的外壁弯曲形成弧形结构;
弧形引导针的针头和针尾均为开放结构;弧形引导针的针身内部中空且其内壁周缘的直径大于神经阻滞导管外壁周缘的直径;
外鞘为前后端开放的弧形管状结构;所述弧形管状结构设置有前段和后段;前段与后段连接形成外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伟,未经潘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3209130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欠驱动灵巧手结构
- 下一篇:智能垃圾箱开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