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新型酯化催化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技术无效
申请号: | 85102395 | 申请日: | 1985-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2395A | 公开(公告)日: | 1986-08-13 |
发明(设计)人: | 黄荣初;陈庆之;俞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J29/18 | 分类号: | B01J29/18;C07C6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广州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继兰 |
地址: |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酯化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应用技术 | ||
1、一种处理过的沸石分子筛酯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天然丝光沸石经过化学处理成为一种缺铝氢型丝光沸石固体酸催化剂,其化学组成含有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铝。
2、权项1所述的催化剂,经长期使用后活性下降,可经焙烧后使其恢复活性。
3、权项1、2中所述催化剂其再生焙烧温度为400℃~600℃。
4、权项1中所述的催化剂也可以由合成丝光沸石,经过化学处理而得到。
5、权项1中所述的天然沸石产于浙江省缙云县岱石口矿,含量为70%。
6、权项1中所述的催化剂其组成中二氧化硅为65%~90%(重量百分比),三氧化二铝含量为2.0%~5%(重量百分比)。
7、一种专门制备权项1所述的催化剂的方法,(化学处理方法),其特征分别以天然丝光沸石为原料和以人工合成丝光沸石为原料来叙述:
(1)以天然丝光沸石为原料的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用0.5N-4N和0.2N-2N的盐酸或硫酸在强烈搅拌下加热反复处理破碎的沸石,酸处理后于中温下焙烧沸石,重复以上的酸处理和焙烧过程。
(2)以合成丝光沸石为原料的催化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用0.1N-5N和0.2N-2N的盐酸和硫酸溶液在强力搅拌下加热反复处理沸石此后于中温下焙烧,重复以上的酸处理和焙烧过程。
8、权项7(1)7(2)中所述的沸石用酸处理时沸石加入量为1000克,盐酸或硫酸加入量为4千克,酸处理次数2~5次。
9、权项7(1)、7(2)中所述的酸处理加热温度为90~100℃,处理时间为1小时。
10、权项7(1)、7(2)中所述的焙烧时间为4小时,焙烧温度为400℃~600℃。
11、权项7(2)中所述的盐酸或硫酸溶液浓度在第一次酸处理时最好为0.5N。
12、一种使用权项1中所述的催化剂醇、酸直接酯化方法其特征如下:
(1)与水不互溶的饱和脂肪酸和醇直接酯化方法:在一个装有回流冷凝器、分水器、温度计和搅拌马达的容器中加入饱和脂肪酸和醇,以及权项1所述的催化剂、反应容器置于一个带有自动温度控制器的加热套上在猛烈的搅拌下加热回流。
(2)醇或酸之一能与水互溶的酯化方法:
1# 应用天然丝光沸石为基础的催化剂酯化方法,其特征为在一圆玻璃柱中装入经过处理的天然丝光沸石催化剂,柱外两端分别装有两支温度计,塡充管置于一绕有电热丝的加热套管中,加热套管接一电表和变压器以控制加热温度当内管温度升高时可将酸和醇的混合物滴入反应管中柱顶接一分水器。
2# 应用合成丝光沸石为基础的催化剂的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个装有回流冷凝器、分水器、温度计、加料漏斗及电动马达的容器中加入酸、醇和经过处理的合成丝光沸石催化剂,反应容器置于一个带有自动控温的加热套上,在强力搅拌下加热回流,不时从加料漏斗中补充新鲜醇溶液直至反应混合物温度逐步回升时,使加入的酸基本反应完全为止。
(3)能与水互溶的酸和醇直接酯化获得良好效果的酯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个带有回流冷凝器、分水器、温度计和搅拌马达的容器中加入能与水互溶的酸和醇、甲苯和经过处理的丝光沸石催化剂,把反应器置于能自动控温的加热套上,在强力搅拌下加热。
13、权项12(1)中所述的在猛烈搅拌下加热温度是120℃~150℃,回流时间为4小时,加入酸和醇的克分子比为1∶1,催化剂加入量为总物料量的30%~50%。
14、权项12(2)1#中所述的控制加热温度是当内管温度升至120℃~150℃时,酸和醇的混合物滴加入反应管中,混合液中酸和醇克分子比为1∶4~8,混合液以33~45mL/小时的滴加速度加入反应管中在3~4小时内滴完,所用的催化剂是1~3mm的颗粒状的天然丝光沸石。
15、权项12(2)1#中所述的圆玻璃柱长为750mm,直径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23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器件的封装
- 下一篇:手工成型金属薄板结构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