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高阻尼耐磨蚀涂料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5103406 | 申请日: | 1985-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85103406A | 公开(公告)日: | 1987-02-18 |
发明(设计)人: | 汪莘野;李成器;施丹;严蕙韵;倪乃琛;尹坚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开林造漆厂 |
主分类号: | C09D3/74 | 分类号: | C09D3/74;C09D5/00;B05D7/14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涂料工业公司 | 代理人: | 张树屏 |
地址: | 上海市西体育***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耐磨 涂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车底涂料制造技术。
车辆在高速行驶时,其底部不断受到高速碎石的撞击,由此引起车底部分的磨损和锈蚀,并加剧车底振动和噪声幅射,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标准等规定,在汽车底部需粘敷或涂装一定的保护材料。这些材料,必须具备抑制车体振动和噪声幅射以及抗砾石磨蚀性能。在现有技术中有的车辆仍然采用沥青类涂料,这类涂料防水、防锈性能好,有一定的防振性能,但耐温变、耐石击性很差,六十年代开始,一些小客车采用丙烯酸酯类阻尼涂料,这类涂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内耗性能,能有效抑制车体振动和噪声幅射,涂膜性能有很大改进,但是其漆膜强度仍然不高,在砾石、铁丸撞击下易断裂剥落。同时上述二种涂料均含有50%左右有机溶剂,气味大、易着火,成膜时溶剂气体进入大气污染环境,从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聚氯乙烯和聚氨基甲酸酯类所谓“耐碎石”涂料,特别是聚氯乙烯类涂料在欧美各国得到广泛应用。这类涂料基本上不含有机溶剂,漆膜强度很高,可耐铁丸和砾石长期冲击,但其涂层均为塑性材料,除了具有一些隔声效果外,不可能通过能量转换机制有效地抑制金属壳体振动和噪声幅射,为了实现车辆的减振降噪,在车底内侧尚需粘敷其它阻尼材料。很多产品加入含有碳元素的黑色颜料,不能制成浅色产品,同时一些产品的漆膜流平性差,限制了其它有外观要求的场合使用,此外现有技术均使用无定型二氧化硅作触变助剂,这种助剂表观密度很低,使用很不方便,与极性化合物接触时,易破坏定向结构,导致粘度降解。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不大量引进其它树脂改性,即在不改变塑溶胶基本组成和特点的基础上,通过配方整体设计,制成一种成膜后具有粘弹性能的涂料。这种涂料既具有很高的漆膜强度,又具有很高的力学内耗性能,可用一般方法涂装在不规则金属表面上,并可在较低温度下塑化成膜,与金属材料有良好的附着力,与电泳底漆及其它底漆有良好的配套性。由本方法制造的涂料,可作为车底外侧面减振、耐石击和车射其它部分阻尼、嵌缝及填堵工艺予留孔材料使用,也可用于除车辆外有减振、降噪、耐磨和防蚀要求的部位,作金属保护材料使用。
由本方法制造的涂料由树脂、颜料、填料、增塑剂、触变剂、其它助剂和少量有机溶剂组成。
所述树脂以聚氯乙烯或及其共聚物为主体,其数均分子量在45000到83000之间。由于其分子量比大多数涂料用树脂(一般在1000左右)和一般塑溶胶涂料用树脂(一般为300到1000)大得多。因此漆膜具有与塑料相似的高的机械强度,其使用量为20~60%。
本发明还加入带有活性氢原子、胺值为200到400、由二聚植物油酸、二元羧酸和多胺经酰化缩聚后溶介在醇类溶剂中而成的聚酰胺树脂,含有羟基、羧基等基团低粘度聚酯树脂,其使用量为2~14%。
所述颜料和填料可赋予涂层颜色、遮盖力、增强附着力和机械强度、改善施工性能、降低成本。在本方法中,除使用一些常用的填料如硫酸钡、碳酸钙、滑石粉、碳黑、石墨粉之外,还使用一些特殊的填料如硅酸盐类、硼酸盐类、硅铝酸盐类等。一般阻尼涂料均为黑色,本方法除可制成黑色产品外,还能制成浅色或彩色等品种。颜料和填料的使用量为15~55%。
由于聚氯乙烯及其共聚物分子量很高,不可能类似一般涂料树脂溶介在有机溶剂中,而只能在增塑剂中分散。增塑剂可采用邻苯二甲酸酯类、磷酸酯类、巳二酸、癸二酸和壬二酸酯类等。本发明中聚氯乙烯树脂或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和增塑剂的重量比为100∶30到100∶80。
普通涂料干膜为30到50微米。厚膜型涂料干膜为100~200微米。作为车底涂料和阻尼涂料均要求干膜达数千微米,为防止在垂直面或向下面施工时湿膜产生流挂,本发明使用BENTONE粉作触变助剂。此原料价格低廉,操作方便,不需要在特定温度范围内膨化,使用量为0.5~1.5%。
根据需要,可加入少量热稳定剂,以保证生产和固化时粘度和色泽的稳定。
由本方法制造的涂料含有少量有机溶剂,由于含量很低,因此涂料基本无嗅、无毒,生产、运输和使用时基本无火警危险,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能源。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优良的力学内耗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开林造漆厂,未经上海开林造漆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103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