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综合式含尘烟气收尘器无效
申请号: | 85204275 | 申请日: | 1985-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85204275U | 公开(公告)日: | 1986-08-27 |
发明(设计)人: | 宋凯夫;喻翊新;张继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冶炼厂退休办综合维修队 |
主分类号: | B01D47/16 | 分类号: | B01D47/16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光耀 |
地址: | 湖南省株***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综合 尘烟 收尘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具有旋流、喷雾和水膜作用的综合式收尘器,用于工业企业含尘烟气的除尘。
目前,收尘器的种类很多,结构简单的收尘器的收尘效率一般都在90%以下,例如旋涡收尘器、水膜收尘器;结构复杂的收尘器的收尘效率一般都在98%以下,例如滤袋收尘器、湿式电收尘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除尘效率又高的收尘器,以除去工业企业含尘烟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同时可回收有用物质,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含尘烟气收尘器,它有一个长形的筒体,最好是圆形筒体。其底部和顶部呈锥形,底锥下安装有一个闸门和排渣、水管,顶锥连接排气管,筒壳下部设有入孔门和带压含尘烟气进入管。筒体内下部安装有一组使带压含尘烟气变成涡流的旋流装置,上部设有喷雾装置,其数量最好采用2~3组,每层喷雾装置的喷嘴呈莲蓬头,向上喷水,水流方向与筒体内烟气的流动方向一致,能减少气流阻力,有利于烟气的流动,每组喷雾装置的喷嘴的上方450~600毫米处和筒体内的上部各设置6~10目的网格一层,以使喷水雾化。网格的材质最好是不锈钢或工程塑料,每层喷嘴装置相应的筒体上开设2~3个观察孔,以观察筒体内的喷水雾化和网格的腐蚀情况。筒体外的中部设置有供旋流装置和喷雾装置用的供水系统,其水压为2~4kgf/Cm2,它包括进水管、闸门、环形总水管和穿过筒壁其上装有喷嘴的支水管。
带压含尘烟气从筒体下部进入,经旋流装置变成涡流,再通过喷雾装置从排气管排出,而排气管最好与其它通入烟囱的排气总管相连通,否则排气系统中需设捕雾装置。带压含尘烟气中的灰尘和有害物质以及有用物质在旋流的作用大,绝大部分被喷雾和水膜所吸附,随水流下至筒体下部,然后经闸门和排渣水管定期排放至沉淀池,再行处理和综合回收。
在带压含尘烟气进入管和排气管上各设有一个测量孔,以便检测烟气收尘前后的数据,得出含尘量,从而算出收尘效率。
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旋流、喷雾和水膜的综合效应,所以比原来单一效应的收尘效率高得多,并且结构简单,容易实施,经济效益好。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综合式含尘烟气收尘器的主视图。
图2是旋流板的主视图和俯视图。
图3是喷雾装置的水管和喷嘴平面布置图。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中部直径为500毫米的筒体(2),它由金属支架固定在基础上,其下部圆锥下安装一个Dg50截止阀(11),它的下面连接一根通往沉淀池的排渣水管(12),筒壳下部安装一根直径为159毫米的带压含尘烟气进入管(10)和清理孔(9),上部圆锥连接一根直径为133毫米的排气管(1)。筒体内下部安装一组旋流装置,它由旋流板(8)和水管(7)组成,旋流板(8)距下部烟气进入管(10)1500毫米。旋流板(8)上部设有两组喷雾装置,它由一根进水管、一根环形水管,3个喷嘴和一块6目的不锈钢网格组成,下组喷雾装置的水管距旋流板(8)450毫米,两组喷雾装置相距985毫米,各有3个呈莲蓬头形的,向上喷水的喷嘴(4),其上钻有直径为1毫米的孔5个,两组喷雾装置的网格(3)与喷嘴(4)的距离分别为540毫米和550毫米,有利于喷水雾化和形成水膜,又能减少筒体内烟气的流动组力,筒体内上部的中部空间安放一块与喷雾装置相同的网格,目的是为了使喷水进一步雾化,从而提高收尘效率。供旋流装置和喷雾装置用的自来水水压为3kgf/Cm2,各用闸门调节,每组喷雾装置相应的筒体上开有观察孔(14)2个,以观察筒体内喷水雾化和网格的腐蚀情况。
工作时,带压含尘烟气从筒体下部进入,经旋流装置和喷雾装置,在旋流、喷雾和水膜的作用下,锌浸出干燥窑的含尘烟气中的灰尘和SO2等绝大部分被水雾所吸附,随水流至筒体下部,然后定期开启闸门(11),经排渣水管(12)流入沉淀池,再行对废水中和处理和渣中有用物质综合回收。
实践证明,其收尘效率可达99%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冶炼厂退休办综合维修队,未经株洲冶炼厂退休办综合维修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52042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