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陶瓷-铂复合坩埚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6100240 | 申请日: | 1986-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0240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9-07 |
发明(设计)人: | 何华春;谭富彬;胡金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01L3/04 | 分类号: | B01L3/04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专利代理部 | 代理人: | 何通培 |
地址: |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 复合 坩埚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复合坩埚,由三层结构组成,其内层坩埚(1)由铂或氧化锆晶粒弥散强化铂制成,并在其顶部有卷边(4),其特征是,所说的内层坩埚(1)的壁厚为0.10~2.00毫米,所说的复合坩埚还有一个陶瓷外层坩埚(3)和一个中间高温粘结剂层(2),粘结剂层(2)由4层以上的粘接层组成,各粘接层的含铂量从陶瓷边开始从0~90%逐层增高,内层坩埚(1)和外层坩埚(3)通过粘结剂层(2)粘接复合成一整体。
2、按照权利要求1的复合坩埚,其特征是,所说的粘结剂层(2)所使用的粘结剂为高温玻璃料或硅酸钠一氧化硅胶粘剂分别与不同比例的铂粉(粒度≤1微米)配制而成的浆料。
3、按照权利要求1的复合坩埚,其特征是,外层坩埚(3)由再结晶Al2O3、BN、SiN等陶瓷材料之一种制成。
4、按照权利要求1的复合坩埚,其特征是,粘结剂层(2)由4~7层粘接层组成。
5、按照权利要求1的复合坩埚,其特征是,在所说的复合坩埚外面还有一套由聚四氟乙烯制成的附件,即有一个盖(5),垫圈(6),外套(7),盖(5)和外套(7)通过它们各自的一组螺纹(8)和(9)而连接在一起,并将垫圈(6)紧压在复合坩埚的上部的口子上。
6、复合坩埚制造方法,其特征是,将市售的高温玻璃原料按(重量%)SiO264.5,Al2O318.9,Li2O3.7,ZnO2.5,TiO24.4,B2O35.0,Co2O31.0的比例混合均匀,盛于Al2O3坩埚中,在1500℃温度下熔融30~60分钟,快速水淬,研磨成粉状,过400目筛烘干,即得软化点在1320℃以上的高温玻璃料,然后,视待复合的坩埚的大小,称取适量的高温玻璃料,用有机粘合剂,例如乙基纤维素加松油醇,调成糊状玻璃浆,然后在外层坩埚(3)的内壁均匀涂上一层玻璃浆,在120~150℃下烘烤10分钟,在600℃下灼烧10分钟,在1320~1350℃下烧成10~20分钟,空气冷却至室温,即得含铂量为零的第一粘接层;将玻璃料分别与不同比例(最高可达90%)的铂粉混合均匀,并用有机粘合剂调成糊状浆料,按照第一粘接层的工艺条件,并按含铂量递增的方式分别用铂浆制备以后各粘接层(总层数≥4),即得到总的粘结剂层(2),将尚未卷边的清洁的内层坩埚(1)同已烧成的粘结剂层(2)紧贴,在1320~1350℃下烧成10~20分钟,空气冷却至室温后,将内层坩埚(1)沿外层坩埚(3)的口子卷边,即得到复合好了的陶瓷-铂复合坩埚。
7、复合坩埚的制造方法,将下列成分(重量分数)的氧化硅55分,硅酸铝9分,氧化铝18分(上述三组分均为粒度320目,二级试剂)混合均匀,然后用适量硅酸钠(中性,波美40°)调成糊状浆料,将外层坩埚(3)的内壁均匀涂上一层浆料,室温放置24小时后,再按下述条件固化:40~60℃/6小时,60~80℃/6小时,80~100℃/4小时,110~120℃/3小时,120~150℃/3小时,160~200℃/2小时,220~250℃/2小时,260~300℃/2小时,320~350℃/1小时,350~400℃/1小时,固化后即得含铂量为零的第一粘接层,所说的方法的特征在于,在制备以后各粘接层时,按照含铂量逐层增高(最高可达90%)的方式在浆料中分别加入不同比例的铂粉,按照第一粘接层的工艺条件分别制备以后各粘接层(总层数≥4),在制备最后一层粘接层时,将已固化的前一粘接层和内层坩埚(1)的外壁同时涂上一层含铂量最高的浆料,然后按前述工艺条件固化,最后卷边,即得到复合好了的陶瓷-铂复合坩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昆明贵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02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阀门密封面堆焊用的自动焊剂
- 下一篇:冷却环和吸取管联合装置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