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水田插秧机无效
申请号: | 86102412 | 申请日: | 1986-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86102412B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24 |
发明(设计)人: | 藤木弘义;原田真幸;中康也;土开定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久保田铁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01C11/02 | 分类号: | A01C1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王峰章 |
地址: | 日本大阪府大阪市***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田 插秧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田插秧机,它能使秧苗栽植器相对于地表保持恒定姿态,由于机体随地表的变化产生垂直运动,使插秧机船体对泥土的接触压力变化产生垂直位移,通过升降秧苗栽植器使船体相对于秧苗栽植器在一定范围内保持一种姿态;它还能根据泥土硬度探测的振动位移量自动调节秧苗栽植器的升降控制灵敏性,硬度探测件延伸入泥土,机器行进时,所遇到的阻力导致了探测件的振动。
一种利用船体的振动位移量对秧苗栽植器的升降进行控制的水田插秧机,已经是人所熟知的了。这种类型的已知种植机,使用控制装置随对作用在船体上的泥土接触负荷的检测结果反应,自动把栽植器升降,保持栽植深度基本恒定,船体用弹簧压在泥土上。为了可靠地执行栽植深度控制,必须对把船体压在泥土上的力,根据不同地块里的不同泥土硬度,调节成适当的力。
为此,可以想象把泥土硬度检测件和栽植器的升降装置连接,并且随泥土硬度检测件的检测结果反应,调节船体和升降装置之间的反应关系。但是这种安排除了需要升降装置和船体之间的连接装置外,还要求有升降装置和泥土硬度检测件之间的连接装置,而且还需要一个特殊的器件作升降装置。这就造成了整个结构有巨大而复杂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水田插秧机,在升降装置和船体以及泥土硬度检测件之间有一种新颖的有创造性的连接装置,可以消除上面所述的缺点。
这目的之所以能取得到,是不设置升降装置和泥土硬度检测件之间的连接,而把泥土硬度检测件的检测结果,直接供给船体,借以调节船体的灵敏度。本发明提出的栽植机构有如下的特点:
船体和栽植器连接,栽植器围绕船体的第一支撑点垂直摆动,设有一个连接件,绕船体上的一个第二支撑点垂直摆动,第二支撑点是设在第一支撑点的前方,
连接件在前端部分上有一个连接装置,伸到升降装置上,在与前端部相对的一个后端部上,有一个推压装置横过第二支撑点,把船体向着地面推压。
设置一个泥土硬度检测件,伸到泥土里面,可以和连接件共同摆动,抵制推压装置施加的压力,并且由于栽植机构前进和泥土接触时产生的阻力变化而摆动。
升降装置能使栽植器随着船体的垂直摆动而移动,船体的振动是由于阻力变化而引起并且通过连接装置传递,从而保持栽植器标准位置和连接件前端之间的标准距离恒定,这时,船体的灵敏性随泥土硬度探测件的振动所造成的推压装置向下压力的变化而自动调节。
上述结构产生下面两种功能:
(1)把泥土硬度检测件和推压装置连接,把可以操纵栽植器升降的船体向下压,当地块坚硬时,由于泥土接触面压力造成的泥土硬度检测件的摆动,增大推压装置的压力,从而降低船体的灵敏度。相反,当地块松软时,由于泥土接触面压力减低,泥土硬度检测件向泥土里的摆动,使推压装置的压力降低,便增高了船体的灵敏度。这样栽植器便被可靠地升降。此外,为把推压装置的下压力传递到船体上使泥土硬度检测件和连接件连接,作一致的摆动,加在推压装置上的下压力,还被用作作用在泥土硬度检测件上的下压力。
(2)此外,连杆件有一个前端和一个后端其枢轴在两端之间,前端和伸到栽植器升降装置上的连接装置连接,而后端和推压装置连接。因此,作为举例,当泥土硬度检测件由于行驶阻力而向上摆动时,连接件随之共同向上摆动。这样便增高了推压装置的压力。在这情况下,由于栽植器被提升或下降,保持连杆件的前端和栽植器的标准位置有一个恒定的距离,泥土硬度检测件造成连杆件的摆动,使连杆件的枢轴点在垂直方向上相对于船体活动,方向和连杆件后端的活动方向相同。因此,当泥土硬度检测件由于行驶阻力向上方摆时,位于船体前端部的上述枢轴点便向上移动,因此船体的姿态是:前端上升,船体的灵敏度降低。
由于有功能(1),结构可以比先有技术中的结构简单,因为只需要改变加在船体上的压力。由于加在船体上的压力,还可以利用作作用在泥土硬度检测件上的压力,所以只用一个推压装置便可以起到全部作用。这个特点有助于进一步简化结构。因此,本发明在总的方面提出了一种非常简单的结构,组成部件容易安排位置,在保养方面是有优良的特点的。
由于有功能(2),本发明比只通过推压装置在船体上施加的压力,改变船体的灵敏度,有较大的优点,原因是在船体姿态变化的协助下,灵敏度控制有较高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久保田铁工株式会社,未经久保田铁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102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磷高铬不锈钢及超低磷高铬不锈钢的脱磷工艺
- 下一篇:结晶丙烯聚合物混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