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假肢电动肘关节无效
申请号: | 86202865 | 申请日: | 1986-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2865U | 公开(公告)日: | 1987-08-19 |
发明(设计)人: | 孙临湘;张济川;方嘉秋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F2/58 | 分类号: | A61F2/58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付尚新 |
地址: |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假肢 电动 肘关节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为上臂截肢者所配制的假肢肘关节机构。
目前假肢的肘关节大多采用谐波传动或一般定轴齿轮、行星齿轮传动,如美国专利3883900的电动肘关节采用一级行星齿轮机构和一级谐波传动;美国专利3987498的电动肘关节采用一级谐波齿轮传动。谐波机构传动速比大,效率高,反向间隙小,但其结构和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此外,采用谐波传动,一般还需设计专门的自锁机构以保证可靠的自锁,但要达到较好的自锁性能也是不容易的,许多采用谐波传动的肘关节在由曲肘状态放下重物时产生抖动现象。如果采用一般定轴轮系或行星轮系传动,外加自锁机构,由于肘关节在工作时承受的力很大,当采用小模数齿轮时,机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将是很大问题,尤其在手臂运动的冲击力作用下,将产生较大的反向间隙,这种传动方式也常常存在上述的抖动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增加假肢肘关节的耐冲击性,减小反向间隙,使自锁平稳、可靠。同时力求结构简单,易于装配,重量轻,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机构为一摆动螺旋机构,外部动力采用直流微型伺服电机驱动。
图1为本肘关节的结构图。
图2为传动路线图。
如图1所示,A、B、C三点为机构的铰链,上臂〔12〕联在铰链A、B上,假肢的前臂〔9〕联在铰链B、C上。电机〔1〕直接与齿轮〔2〕相联接,齿轮〔2〕、〔3〕、〔4〕、〔5〕组成的定轴轮系作为整个机构的第一级减速器(速比为10.7),齿轮〔5〕直接联在输出轴〔6〕上,输出轴〔6〕与丝杠〔10〕通过浮动盘〔7〕相联接,组成一个十字滑块联轴器。当电机旋转时,通过定轴轮系使丝杠〔10〕转动,丝杠〔10〕带动组合螺母〔8〕沿S方向或Z方向在丝杠〔10〕上移动,从而实现前臂〔9〕的屈或伸动作,当组合螺母〔8〕沿S方向移动时为屈臂,沿Z方向移动时为伸臂。前臂的运动范围为0~130°。组合螺母〔8〕由〔8a〕、〔8b〕、〔8c〕三部分组成,〔8a〕和〔8c〕均为螺母,它们用螺钉联接到固定套〔8b〕上,通过调节〔8a〕、〔8c〕的相对旋动,能够方便地实现对丝杠〔10〕与组合螺母〔8〕之间反向间隙值的调节,从而控制前臂运动的反向间隙。
本摆动螺旋机构的各运动尺寸是采用优化设计方法确定的,使得当前臂在0~130°范围内运动时,机构的传动效率最高,负载转化到螺母上的阻力矩最小,同时满足机构的最佳传动角条件。在优化设计中,对杆长BC进行了限制,使其大于一定值(>25mm),这使得丝杠〔10〕与组合螺母〔8〕之间的反向运动间隙转化到BC杆(即前臂)的角度变化上就较小。机构的总平均传动比为i=930。该机构利用螺旋机构的自锁性能实现肘关节的自锁功能,由于采用了螺旋机构,使得自锁性能可靠,同时,螺旋机构运动平稳,耐冲击性能好。
利用本实用新型设计的假肢关节,具有运动平稳,自锁性能好,耐冲击性能强,反向间隙小,结构简单,重量轻等优点。本肘关节可做为假肢的通用肘关节模块,利用上臂接口〔12〕,前臂接口〔11〕可方便地与上臂筒和前臂筒联接。此外,该肘关节机构除了做为假肢的肘关节使用以外,也可做为一般电动操作机械臂的旋转单元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2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