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无效
申请号: | 86202876 | 申请日: | 1986-05-13 |
公开(公告)号: | CN86202876U | 公开(公告)日: | 1987-04-29 |
发明(设计)人: | 姜鹏明;耿晓音;战家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N3/28 | 分类号: | 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科技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郭靖 |
地址: | 北京市宣***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排气 净化 消声器 | ||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发动机排气净化消声器,特别是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
发动机的排气和排气噪声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严重性是众所周知的。对汽车排气的机外净化与排气噪声的控制,通常是采用净化器与消声器彼此独立的分体结构,这种分体结构不仅造成发动机功率损失和油耗的增加,还会增加安装费和生产成本,对在用车的改造是难以推广应用的。本发明人参与设计的、申请号为 85202176的双圆筒型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是利用简单扩张腔抗性原理达到消声目的,排气从消声器入口进入经导流锥管、除尘块和催化剂在内筒内转向180°流出,再转向180°排放到大气中。这种净化消声器,由于中心气流走向转弯过多,造成排气不畅,容易引起气流再生噪声,排气噪声音色因高频成分增加而恶化,同时因净化器内部温度过高容易烧毁内部元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净化消声效果好,且能减少发动机功耗和油耗的阻抗复合型的整体净化消声器。
本实用新型是对上述现有的双圆筒型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的改进,包容在圆柱形外壳筒体内与外壳筒体共轴线配置的壁上开有穿孔的并隔开一个距离的前、后内管,前内管前端面与锥形扩散管后端面之间配置有伞形穿孔组合件,前内管内装有彼此隔开的若干个催化剂净化部件,在前内管后端部和相应外壳筒体部位套装有环状催化剂净化部件,并在前内管后端面设有一个内隔板,在后内管内前部置有一个先收缩、平直过渡而后扩张的缩放管,缩放管的平直过渡段和其尾部配置有催化剂净化部件,后内管开有穿孔部位配置有一个内隔板并在其该部位的外表面和相应的外壳筒体部位套装有环状催化剂净化部件,在相应的缩放管平直过渡段的后内管外壁到外壳筒体之间装有用微穿孔板制作的消声构件,在微穿孔板消声构件后面的内管外壁到外壳筒体之间及前内管前部的外壁到外壳筒体之间装有外隔板,并在内管外壁到外壳筒体之间形成多个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伞形穿孔组合件是内装有至少由二块用微穿孔板冲压而成并开有互相错开孔的伞形件,将上部的伞形件的顶部平切并固定在套管的内壁上,其微穿孔板的厚度δ为0.6~1.2mm,微孔直径φ为0.6~0.8mm,穿孔率为3~5%,当采用两个开有三个互相错开60°角的三角形孔的伞形件时,伞形件的轴向距离为5~50mm。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催化剂净化部件是采用陶瓷催化剂或ABO3之外的合金催化剂或陶瓷与ABO3之外的合金混合催化剂制成。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缩放管,其扩张管与平直过渡部分的长度比为2~5,直径比为1.3~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穿孔板消声构件,是用厚度δ为0.5~1mm,微孔直径φ为0.5~1mm,穿孔率为1~5%,轴向留有50~200mm空隙的至少两层微穿孔板制成,构件之间形成不同腔室。当采用双层环状微穿孔板消声构件时,板厚δ为0.8mm,微孔直径φ为0.8mm,第一层穿孔率为2.5%,第二层穿孔率为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隔板开有小孔,穿孔率为5~25%。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由于排气流是顺同一方向从内管的催化剂净化部件流向内管外的催化剂净化部件,避免了因拐大弯而造成的阻力损失,排气流均匀流径催化剂利于节能省功,由于采用了伞形穿孔组合件、带有平直过渡段的缩放管、微穿孔板消声构件等结构,不仅有利于净化、还实现了吸声、共振吸声、扩张式消声的有机结合、形成了不使用阻性材料,全金属结构的阻抗复合宽频消声结构。由此种种,导至了该净化消声装置具有消声量大(大于30dB(A),声能衰减约1000倍)、消声频率宽(对31.3~8KHZ的宽频带范围内均有很强的消声作用,一般发动机噪声峰值为63~500HZ之间)、节能省功、净化效率高等优点。按照GB3845~83、GB3842-83及国际“内燃机排气消声器试验方法,将该净化消声器与国产121、130、美国吉普车即北京213消声器及GG85202176双园筒型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用一类型发动机进行净化、消声、功耗、油耗等技术指标测试,数据如表1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有关特点将结合下列附图和通过一个实施例予以说明。
附图1——汽车排气净化消声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伞形穿孔组合件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未经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6202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