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多维奶油生产方法无效
申请号: | 87100870 | 申请日: | 1987-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87100870A | 公开(公告)日: | 1988-08-31 |
发明(设计)人: | 钱生球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19 | 分类号: | A23L1/19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合肥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童建安 |
地址: | 安徽省合肥市金***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维 奶油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动植油分子重排,化学改性技术领域。
奶油是人们喜爱食用的油脂食品,有天然奶油和人造奶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奶油的消费量逐年增加,天然奶油远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因此,促进了人造奶油工业的发展。19世纪后期就出现了人造奶油工业。早期的人造奶油是以牛油为原料,从中提取熔点低的部分制造奶油,其技术原始,质地粗糙,适口性较差。本世纪中前期对奶油的生产技术有了改进,采用油脂氢化技术,形成以植物油为原料生产人造奶油的新工艺,其成品外观、口味、质量等均可于天然奶油相比,故氢化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营养学的发展,揭示出用植物油氢化技术生产奶油的致命弱点是:在高温氢化过程中,将植物油中具有营养价值的亚油酸被部分反应掉了,同时,使一部分具有生理活性的顺式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生成影响人体健康的反式脂肪酸。
该反式酸含量可高达35%左右,因此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有的国家以法律形式控制反式酸的最高含量不得超过10%(加拿大)。同时,各国都在组织力量,积极研究开发新的氢化工艺,企图生产出含亚油酸高,而反式酸低的第三代人造奶油,但就已知资料所知,致今均未取得实质性的突破。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弱点,本发明采用新的工艺路线,完全克服了反式酸的产生,形成第三代人造多维奶油。
本发明是以固(半固)体和液体混合油脂为原料,采用多元配方,无规酯交换,即利用化学催化进行分子重排。原料油脂的配方原则,主要考虑其富有营养价值的亚油酸含量和奶油的可塑性,延展性等特点调整其熔点。一般按一定配比的混合原料油,经酯交换反应后,可使其熔点降低4-10℃。所说固(半固)体脂,分甲组脂和乙组脂,甲组脂有猪油、羊油、桕油、漆油,可选其中1-2种,是制造奶油的主要成份。乙组脂有牛油、极度硬(氢)化油等,选取其中1-2种参与配方,起调整熔点作用。所说液体油有棉籽油、向日葵油、玉米油、豆油、红花籽油、米糠油、蚕蛹油、鱼油、多维油或青油。根据油料来源情况,选取其中1种参与配方。液体油主要增加奶油的亚油酸含量及调整熔点。再加入适量油相和水相添加剂,调整成品奶油的色、香、味及防腐。
本发明的制备工艺分三步完全,即制备油基、水基及乳化成型。具体工艺路线为:A.制备油基,(1)选取1-3种固(半固)体脂,重量比为油基总量的70-90%和1种液体油,为油基总量的30-10%。在固体脂中,取主要成份甲组脂为油基的40-87%,乙组脂为油基的30-3%。先进行脱酸、脱色后,投入反应釜内搅拌混合。同时,(2)升温,之后,(3)通过抽空进行减压脱水,(4)脱水至干净后,待温度平衡至80-130℃为催化温度,此时加入催化剂,在减压下进行酯交换反应,持续反应45-60分钟,到油脂熔点下降至稳定值为反应终点。(5)进行水洗、脱臭。即制成油基待用。反应中,所加催化剂,可用乙醇钠或甲醇钠,用量为0.1-0.4%。(6)加入油相添加剂,其成份配比为:抗氧化剂(BHT)为油基的0.01-0.02%,维生素E(V)为0.4-0.6%,谷维素视油料成份,加入量为0-0.5%,β-胡罗卜素5-10ppm,磷脂为0.2-0.5%。B.制备水基,(7)取15-20%的牛奶(也可用奶粉溶于水中),(8)加入水相添加剂,其成份配比为:食盐小于1%或(和)糖小于6%,山梨酸钾小于0.1%,氨基酸及其钠盐小于0.1%,(9)高速搅拌溶解成水基待用。C.乳化成型,(10)取油基(A)为奶油总量的70-85%和水基(B)为奶油总量的30-15%,在40-45℃下搅拌混合,(11)经胶体磨均化处理,(12)速冷,在短时间内使混合物从其熔点冷却到凝点:0-25℃,其最佳凝点为5-18℃,即制得多维人造奶油成品。根据香料的品种,在相关的工艺过程可加入适量香精,与油相和水相添加成份,共起防腐、调色、调味的作用。
本发明所生产的人造多维奶油,曾经过小试和中试,化验检测,没有反式酸出现。同时,亚油酸含量远远高于天然奶油,通过酯交换反应后,可使混合油的熔点降低4-10℃。经胶体磨均化处理,使奶油颗粒均匀细腻,固体脂指数曲线(SFI)更为平滑连续。成品多维奶油性能稳定,色、香、味、营养成份均处最佳状态,具有良好的适口性。其延展性、可塑性、熔点、硬度均符合国际标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100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