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发动机的双供给系统无效
申请号: | 87205478 | 申请日: | 1987-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87205478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0-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明;许玉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M37/00 | 分类号: | F02M37/00 |
代理公司: | 太原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庞建英 |
地址: | 山西省太***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供给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的双燃料供给系统涉及到汽油汽车用发动机的双燃料供给系统,某一种燃料与汽油掺合使用的双燃料双供给系统。
据87年3月《石油商技》杂志第五卷,第二期第一页报导的本研究组王克明发表的“甲醇与汽油三种掺烧方法的探讨”的双供系统第二代改进补偿方案与87年7月由《石油商技》编辑部出版的代用燃料汇编第三集第45页公开的“云南省乙醇代燃的试验与应用”的乙醇、汽油分装混烧的技术方案基本类似。其共同特征都是化油器由双浮子室、双喷管组成,其量孔总成(包括量孔与量孔座)设在浮子室下方,浮子室中的液面以下。此种结构的双燃料供给系统,因量孔总成与浮子室的接合处,不时会发生渗漏甲醇的现象;且甲醇量孔距甲醇喷口经过的通道较长,即喷口感受的真空度变化信息传到甲醇量孔处较迟缓,致使甲醇与汽油的掺配比例变化幅度较大,波动范围高达±6%,这波动直接导致发动机工作不稳定。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的双供给系统的目的在于为克服上述发动机双燃料供给系统存在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利用某种燃料,即甲醇、乙醇、苯或液化石油气的残液与汽油掺烧能够使发动机稳定工作的双燃料供给系统的技术方案,达到缓解动力燃烧紧缺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的双供给系统,即由甲醇、乙醇、苯或液化石油气残液为第二种燃料与汽油掺烧的双供给系统,其双供给系统由双燃料化油器1,空滤器2,第二燃料泵3,第二燃料滤4,第二燃料箱5,汽油箱6,汽油滤7,汽油泵8,燃料管路9,进气管10,电磁阀11,混合室12组成,(如图1所示),其中双燃料化油器1又由浮子14,浮子室15,小喉管16,中喉管17,大喉管18,喷管19,量孔20,补偿孔21,节流阀22组成(如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将本研究组第二代补偿方案中的量孔总成与喷管合为一体,即将量孔20位置提高至喷管19内,喷管位于大喉管18与中喉管17的上方,喷管开口位于小喉管16的内侧,距喷管19尾部4毫米附近,其量孔20与喷口23的位置在一直线上,量孔20直径可根据汽油与掺烧第二种燃料的种类、配比及发动机功率大小因素确定,其变化范围在0.5~1.0mm之间,即量孔长度/量孔直径=1.5~2.0,喷管19位于大喉管18与中喉管17的上方,喷管开口于小喉管16的内侧,三个补偿孔21均匀分布在喷管19上,其补偿孔21的直径在0.4~0.9mm之间,整体喷管用黄铜制成。附图1上的各部件之间均用内径φ8的铜管连接,这样就创造了一个高量孔结构的发动机双供给系统,该系统可在发动机各工况下保证两种燃料掺烧比例的波动在±3%的范围内,并保证发动机工作稳定。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的双供给系统,以掺烧甲醇为例,其实施的双供给系统由双燃料化油器1,空滤器2,甲醇泵3,甲醇滤4,甲醇箱5,汽油箱6,汽油滤7,汽油泵8,燃料管路9,进气管10,电磁阀11,混合室12组成(如附图1所示),其中双燃料化油器1又由浮子14,浮子室15,小喉管16,中喉管17,大喉管18,喷管19,量孔20,补偿孔21,节流阀22组成(如图2所示)其特征在于将量孔20与喷管19合为一体,即将量孔20位置提高至喷管19内距喷管19尾部4毫米附近。喷管位于大喉管18与中喉管17的上方,小喉管16的内侧。其量孔20与喷口23的位置在一直线上,其量孔的直径为0.6mm,补偿孔21均匀分布在喷管19上,其直径为0.5毫米整体的喷管用黄铜制成。本系统避开了甲醇与汽油的液体混合,甲醇与汽油在化油器的喉管中分别雾化后在化油器的混合室(12)中混合,经进气管10进入发动机13。
本实用新型发动机的双供给系统,由于量孔20与喷管合为一体且量孔20距喷口19较近所以对量孔20处的流动状态有很大改善,喷口19的真空度变化很快反映到量孔20前方(顺燃料流动方向)的压力变化,再加上补偿孔21处的真空压力随发动机负荷也影响到量孔前方的压力,上述两真空度的信息合成,同时控制着量孔前方的真空压力。这样量孔20的流量变化与发动机负荷变化自动的有一良好的配合,致使主燃料汽油与第二种燃料的掺配比例有良好的稳定性,波动在±3%之内,从而使得发动机在掺烧两种燃料时工作稳定,对缓解动力燃料紧缺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发动机双供给系统简图
1——双燃料化油器 2——空滤器
3——第二燃料泵 4——第二燃料滤
5——第二燃料箱 6——汽油箱
7——汽油滤 8——汽油泵
9——燃料管路 10——进气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原工业大学,未经太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054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母防窃套
- 下一篇:保温瓶中自动补偿瓶胆长短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