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自动排绳测深的绳钻绞车无效
申请号: | 87210885 | 申请日: | 1987-06-25 |
公开(公告)号: | CN87210885U | 公开(公告)日: | 1988-11-16 |
发明(设计)人: | 董明发;苏盛笔;张白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部二九七厂;核工业部韶关二九○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66D1/36 | 分类号: | B66D1/36;E21B47/04 |
代理公司: | 广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庆校 |
地址: | 广东省韶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测深 绞车 | ||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与绳索取芯钻机配套的绞车,用于地质钻探。
已有的绳钻绞车,一是没有自动排绳装置,无法把提升起来的较细(直径4.5- 5.5mm)的钢丝绳有规律地自动地整齐排列在卷筒上。致使绞车在工作过程中,钢丝绳磨损快、寿命短,并易于折断,由于排绳无规律,提升岩芯的速度不均匀,变化大,产生抖动,绳和岩芯易撞击钻机内壁,易使内管中的岩芯脱落,降低岩芯采集率。二是没有自动测探装置,在地下的钻杆某处有卡管或堵管现象,不知其卡管或堵管的深度,不便于及时采取措施排除故障。三是几乎都沿袭了钻机上的游星式齿轮传动结构,这种结构复杂,制造困难,总机械效率较低,操作劳动强度大。若采用电葫芦式传动结构,没有上述的缺点,但电葫芦之电动机,多采用锥形转子电动机或傍磁制动电动机,这类电机价格高,也较重。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设计一种能自动排绳、自动测探的绳钻绞车。并克服上述在结构上的缺点。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以下述方式来完成的:
(一)设置了专用的排绳减速箱和自动换向装置,使钢丝绳在卷筒上自动往返整齐排列。(二)设置了钻孔深度数字显示器。数字显示器以安装在下井传动滑轮上的永久磁铁和滑轮架上的干簧管作为信号源,信号送给累加计数器,最后把所测的深度用数字显示出来。(三)在传动机构上,采用了经改革的起重葫芦式,并以普通电机作为动力。
本实用新型的特点:一是能自己排绳,排绳整齐且相邻绳间有一间隙,减少了钢丝绳的磨损,延长了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提升(或降下)速度的均匀性,减少了钢丝绳打捞器和岩芯对钻具内壁的撞击,岩芯不易脱落,提高了岩芯采集率。二是能自动测探,并用数字清晰的显示出打捞器下井深度,可预防打捞器严重碰撞双管总成造成的损失。能发现钻杆某一深度有卡管或堵管现象,以便及时处理。三是结构紧凑,布局合理。四是实现了半自动化,工作效率高。
下面结合附图来说明实施例:
图1是本绳钻绞车传动系统示意图。
图2是本绳钻绞车主变速箱剖视图。
图3(a、b)是本绳钻绞车制动机构剖视图。
图4(a、b)是本绳钻绞车排绳减速箱剖视图。
图5(a、b、c)是本绳钻绞车排绳自动换向机构局部剖视图。
图6(a、b)是本绳钻绞车自动测探信号原理图。
参照图1-6,本绳钻绞车由电动机(1)、主变速箱(2)、卷筒(3)、排绳减速箱(4)及排绳自动换向机构、制动机构、机座、测探数字显示装置等部件组成。卷筒(3)在中间,主变速箱(2)和电动机(1)在卷筒(3)的同一端,排绳减速箱(4)在卷筒(3)的另一端,卷筒轴(也称卷扬轴)(Ⅲ)一段在主变速箱(2)里,另一段在排绳减速箱(4)里,作为齿轮轴。排绳丝杆(33)与卷筒(3)平行。参照图1-2,主变速箱由电动机(1)、主变速箱壳体(5)、轴承盖板(6)、齿轮轴(I)、低速中间轴(Ⅱ)、齿轮轴(Ⅲ)、齿轮(Z1、Z2、Z3、Z4、Z5、Z6、Z7、Z8)、滚珠轴承(108、107、201、208、210、306)组成。其传动变速原理是:电动机带动齿轮Z1,传给I轴之Z2,由于I轴上的滑动齿轮Z3的作用,可使卷扬轴Ⅲ获两个速度-即高低挡速,其传动链如下:
①高速挡:此时Z3与Z4啮合,传动顺序为电动机(1)→Z1→Z2→Z3→Z4(卷扬轴齿轮)。设电动机(1)的转速为n电。卷扬轴转数n高:
n高=n电· (Z1)/(Z2) · (Z3)/(Z4) =1430× 27/93 × 13/47 =110.8转/分
②低速挡:此时Z3与Z5啮合,传动顺序为电动机(1)→Z1→Z2→Z3→Z5→Z6→Z7→Z8→Z4。
n低=n电× (Z1)/(Z2) × (Z3)/(Z5) × (Z6)/(Z7) × (Z8)/(Z4)
=1430× 27/93 × 13/47 × 27/33 × 13/47
=26转/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部二九七厂;核工业部韶关二九○研究所,未经核工业部二九七厂;核工业部韶关二九○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7210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