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体承载组合式系列车架无效
申请号: | 88107762.3 | 申请日: | 1988-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12351B | 公开(公告)日: | 1991-04-17 |
发明(设计)人: | 陆敏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陆敏芳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浙江省杭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整体 承载 组合式 系列 车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整体承载组合式系列车架,特别是半挂车和载重车车架。
一般车架是纵梁单梁式承载,除轮胎等直接传载于地面的构件外,所有零部件几乎都是它的负荷;在载重车中,车架和车箱承重结构重复,致使车辆的整备质量大,承载面高。这不仅耗费的原材料较多,也不利于节约能源,对运输安全和车辆通过性也有影响。在载重车中还存在后悬挂处两纵梁间距较狭,车箱两侧外悬较大,致使车辆侧向稳定性欠理想的问题。
减轻车辆整备质量,其途径有很多,如采用以塑代钢等办法。但对目前还必须应用钢材来制作的中、大砘位的车架来讲,人们常以高强度钢板通过模具和大型设备来延压纵梁;在半挂车中,还有用不同厚度的钢板通过长焊缝的焊接来制作纵梁;有的再在上述纵梁的腹板上打孔洞,但由于是单梁式承载,因此不仅所能减轻的整备质量不多,而且工艺比较复杂。对采用延压纵梁的车架来讲,还存在产品的更新,必须受模具更新的牵制,再则高强度钢板的材源也比较紧张。
在半挂车车架中,还有采用把高度较小的工字钢,沿其腹板的中部按一定的曲折规律截开,然后再平行移位、焊接,使其变为一根高度较大的、腹板带自然孔洞的工字钢作纵梁,例如波兰D-18型半挂车的车架纵梁就是这种形式。它对减轻车架整备质量确有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它的工艺更为复杂,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的要求也更高,致使一般厂家难以达到。另外,它也是纵梁单梁式承载的车架,因此仍难以从根本上减轻车辆的整备质量。
车辆承载面的高度,关系着运输安全,也影响能源的消耗,与它的通过性更有关。这在一般的车辆中,矛盾还不十分显著,而在集装箱运输中就比较突出,因为这直接决定于它是否超高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是压缩车架与牵引座接触部分的高度。但这部分高度受相应截面弯矩的控制,无法能有较多的降低。因此,在大吨位集装箱半挂车中,为避免超高,不得不采用限制牵引车后轮胎直径的办法来解决。例如交通部“六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之一的JTBG35J40′集装箱半挂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不仅车辆运行时需带的备胎增多,而且能降低的承载面高度的数值也不多。另外,在轮胎承载强度上也不能说不存在一定的勉强性。
最近,在大型客车中,有采用“三段式车架”的,即前、后段为冲压槽形直梁,中段为框架结构,这相对于原来一通到底的直梁式车架来讲,确有很大改进,但它无法解决载重车车箱、车架承重结构重复和半挂车牵引座处的车架高度进一步压缩的问题。再则,其本身也尚存在后悬挂处两纵梁间距较狭,车箱两侧外悬较大,致使车辆侧向稳定性欠理想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承载面既低,整备质量又轻;制造工艺既简单,对制造系列车型又方便,侧向稳定性也比较好的车架。
本发明所提出的车架,有横梁转挑结构(1)或(2)、梁板结构(3)、空间桁架组合结构(4),这些结构由几何形状简单的杆件、板件组合,并联接成车箱、车架承重结构合一的牢固承载整体,联接前、后两大结构的横梁转挑结构(1)或(2)位于梁板结构(3)之后,空间桁架组合结构(4)之前。
本发明横梁转挑结构(1)有转挑横梁(6)、联接垫板(7)、封面板(8)、(9)、(10),转挑横梁(6)是一根整体杆件,也可被纵梁(11)所割截,转挑横梁(6)置于联接垫板(7)后部,封面板(8)、(9)及(10)之间。横梁转挑结构(2)有联接托板(12)及置于联接托板(12)上的转挑横梁(6)、传力竖杆(13)、抗扭杆(14)、端部封头板(15)、杆端联接板(16)、杆侧联接板(17)或支撑板(18),其转挑横梁是一根或一根以上置于车箱前端或发动机后壁的杆件,转挑横梁(6)之两端与传力竖杆(13)、杆侧联接板(17)、端部封头板(15)及置于端部封头板(15)前下方的抗扭杆(14)相联接,杆端联接板(16)位于传力竖杆(13)上部,杆侧联接板(17)位于传力竖杆(13)的侧面,撑板(18)用于空间桁架下弦杆(32)低于原车架前半段的纵梁(5)底面的横梁转挑结构(2)中,它位于传力竖杆(13)与联接垫板(12)的前半节之间。
本发明的梁板结构(3)有四根或四根以上的前悬梁(19)、横格梁(20)、前边梁(21)、侧边梁(22)及起双重作用的联接垫板(7)、封面板(8)、(9),前悬梁(19)、横格梁(20)、前边梁(21)或侧边梁(22)置于联接垫板(7)之上,封面板(8)、(9)位于前悬梁(19)或前悬梁(19)与侧边梁(22)之间,其中二根前悬梁(19)可以被割截转挑横梁(6)的纵梁(11)端部杆件所代替,板件尺寸及其与杆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可有不同组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陆敏芳,未经陆敏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7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青霉素废水处理方法
- 下一篇:自然环境条件下卷烟、烟草防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