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装、自卸汽车无效
申请号: | 88108683.5 | 申请日: | 1988-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477A | 公开(公告)日: | 1990-07-04 |
发明(设计)人: | 赵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志国 |
主分类号: | B60P1/16 | 分类号: | B60P1/16;B60P1/48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冰颖 |
地址: | 辽宁省锦州***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 ||
自卸汽车是建筑施工以及运输散装货(料)的工地、厂、矿和港口不可缺少、运用很普遍的机械设备之一。为提高运输效率、减轻工人体力劳动强度、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装车问题至今尚未很好的解决,一般还靠人力装车,尤其是在分散、流动作业的地方,为了提高装车效率就需要另配一台带有铲斗的车,为各运输车辆(常常是自卸车)铲货和装车。或是为每一辆车专门配几个人装车。既影响运输速度又增加工人劳动强度。对于备有液压动力设备的自卸车来说,这些车上的液压设备利用率很低,因此如果在这些车装上自装设备,就可提高车上液压设备利用率,又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构思一种自装、自卸汽车。使分散、流动作业的单辆汽车可以独立完成装、卸散装货(料)的任务。但我们又不能为了在车上安装成套装车设备而使车身自重增加许多,从而降低运输量,因为这是不经济的。为此发明人想到利用汽车本身的车厢板做成一个铲斗,并利用自卸车上的一套液压设备,完成装车、卸车两项任务。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加以说明。
图1、自装、自卸汽车的车身和液压设备
图2、自装、自卸汽车铲货(料)工作状况
图3、自装、自卸汽车的铲斗
图4、自装、自卸汽车装货(料)工作状况
图5、自装、自卸汽车卸货(料)工作状况
图6、装在后车架下的压力减荷器
图7、压力减荷器的工作状况
图8、铲斗为车厢后部装货(料)状况
从图1看出,本发明的自装、自卸汽车的车身主要由车厢[9]、铲斗[7]举升液压缸[2]、伸、缩套液压缸[6]以及连接铲斗的拉臂[5]、连接两个液压缸的摇臂[3]和“弓”形臂[8]等组成。
举升液压缸[2]正是本发明中一缸两用(装、卸)的液压缸,它在卸车(图5)和铲货(图2)时为车厢和铲斗的升降和复位,提供动力。铲货时(图2)它通过摇臂前轴[10]、摇臂[3]、摇臂中轴[4]、拉臂[5]与铲斗[7]相连。此缸的缸径及所提供的液体压力根据铲斗重量、铲货(料)量来设计。本发明为使铲货、卸车时铲斗工作得更平稳、可靠,改为在车厢两侧各装一个举升液压缸共同工作。当然此两缸的工作压力与缸筒的行走速度和行程应该一致。由于两液压缸要装在车厢两侧,因此,按本发明改装的车厢一般要比标准车厢窄十多公分,而车厢则设计得较标准车厢高十多公分。
本发明的装车铲斗(图3)是本发明的特征之一,这个铲斗由组成后车厢的金属车厢板及部分金属侧车厢板改装而成。即本发明的铲斗在组成车厢时,起了后车厢板和部分侧车厢板的作用(如图1所示)。因而本发明虽然增加了装车的铲斗,但并不使车辆的自重增加许多,也不减小车厢容积,装货(料)量。由于本发明的铲斗(图3)是用来装散装货(料)的,因此在铲斗的插入口有尖齿[12]帮助铲斗工作。铲斗的口部有半截金属挡板[13]是为了多铲货,并使斗内的货(料)在装车的过程中不洒落,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使所装的货(料)也能装入车厢的后部,以达到正常满车状态(图8)。当然,这需要伸、缩套筒液压缸[6]的减速或停顿来配合。
本发明中铲斗的举升(装车)动作(图4)是依靠控制两个装在车厢两侧的伸、缩套筒液压缸[6]推动与铲斗[7]相连的“弓”形臂[8]来完成。
可以被举升液压缸从中部推起的车厢[9],是本发明自装、自卸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卸车时被举升液压缸[2]顶起,卸完车后,随举升液压缸压力的消失而渐渐下落、复位。在装车(图4)过程以及汽车静止和行驶时,车厢是不允许动的(即不得从车厢前部掀起),为了可靠起见,本发明在车厢前部的两侧车架上各装上一个由螺母和压紧片等组成的闭锁装置[1]将车厢闭锁。当然,在卸车时(图5)应首先将闭锁装置打开,并且用车厢中部两侧车厢底板上由螺母和压紧片等组成的闭锁装置[14]将与举升液压缸相连的摇臂前轴闭锁,通过控制举升液压缸将车厢顶起。当车厢被顶起的同时,为使车厢内的货(料)能下泄,做为后车厢板的铲斗必须被伸缩套筒的液压缸举起(图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志国,未经赵志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10868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拼装式防腐保温″护套″
- 下一篇:泡腾固体饮料的制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