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两轮车同步刹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88211917.6 | 申请日: | 1988-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43212U | 公开(公告)日: | 1989-08-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增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增华 |
主分类号: | B62L3/08 | 分类号: | B62L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医科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陆美娟,王路健 |
地址: | 上海市宝山***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两轮车 同步 刹车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两轮车的同步刹车装置,它属于自行车制动执行机构,广泛适用于两轮车的刹车执行系统。
在8720157U中公开的一种自行车前后闸联动器,虽然能达到前后闸同步制动的目的,但是在车辆直行时制动和转弯时制动是不同的,其刹车情况不尽相同,若直行时能同步制动,那么在转弯时,只能后轮制动,而前轮失去制动作用;该联动器的另一缺陷是仅用于单闸制动,然而目前中国的上亿辆自行车几乎都是采用前后轮刹车执行机构。
在85107536A中公开的一种车辆刹车系统,它的缺点是该刹车系统只能用于钢丝绳控制的钳形刹车系统,而且用钢丝绳控制的钳形刹车系统与其它几种刹车系统相比,在刹车手柄施力相同的情况下,钳形刹车产生的制动力矩最小,而后轮的制动力矩又明显地小于前轮,中国只有3.5%的自行车采用钳形刹车,此外,该刹车系统的结构复杂,制造较困难,成本相应也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二种同步刹车器的缺点,提供一种更加简单易行的同步刹车装置,装有这种刹车装置的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若需要迅速刹车时,无论操作左刹车杆或右刹车杆中的任何一个,或同时操作左右两个刹车杆时,都能使前、后轮同步刹车,经稍作调整后,可使后轮略先于前轮刹车。
在通常的两轮刹车系统中,不管是硬拉杆或钢丝绳控制机构,都是左右刹车手柄各控制一个车轮的刹车机构,一般右手控制前轮,左手控制后轮,在遇有特殊情况时,如单手进行刹车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如只有右手刹车,则前轮产生制动力矩,因人和车的重心处于前轮与地面接触点的后上方,由惯性作用,使人和车翻倒。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在不改变现有两轮车制动方式的前提下,仅在传递拉力的拉杆中段(包括硬拉杆和钢丝绳)增设一个同步刹车装置,将该同步刹车装置直接安装在车龙头或车架主管的可紧固部位,并在其内部装一个联动件,该联动件的上端分别同左右刹车手柄连接的二根主动硬拉杆或主动钢丝绳连接,其下端分别同前后轮刹车机构连接的二根被动硬拉杆或被动钢丝绳连接,这样,无论拉动任何一根主动硬拉杆或主动钢丝绳时,由于联动件的作用,而牵动被动钢丝绳从而达到前后轮的同步刹车。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刹车机构相比,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本装置可适用于中国上亿辆自行车的硬拉杆和钢丝绳控制的刹车机构。
2.本装置可适用于普通刹、涨刹、抱刹和钳形刹各种机构。
3.本装置用于一段软拉杆代替原控制后轮刹车机构的中段一段硬拉杆,使自行车龙头的转动与原控制后轮刹车机构的硬拉杆的强制扭动关系为柔性连接关系,增强了车辆转动的灵活性,取消了三角架上的一个硬拉杆固定孔,增加了三角架的强度,且减少一道钻孔工序及硬拉杆固定用零件,同时增加了车辆的美观。
4.本装置结构简单,以不改变现有自行车的任何结构,而变动一下其刹车零件即可,极易推广使用。
下边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两个实施例进行详述。
图1为装有硬拉杆的同步刹车装置的自行车局部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硬拉杆同步刹车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实施例1硬拉杆同步刹车装置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2钢丝绳同步刹车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实施例2钢丝绳同步刹车装置的俯视图。
实施例1
参照图2、图3,硬拉杆同步刹车装置主要由滑槽壳体3、滑板4,主动硬拉杆1、2和被动硬拉杆7、钢丝绳5以及压板16,螺钉17,支架18等组成,该装置经压板16,螺钉17,支架18安装在车架主管15上。
在滑槽壳体3的内部有一个厚为0.8~6mm的滑板4,该滑板4可在厚为0.8~6mm的滑槽壳体3内上下运动;滑板4上开有三个槽形孔和一个圆孔,其中二个上槽形孔在同一水平位置,且相互平行并同主动拉杆1、2连接;剩下的一个下槽形孔和前轮刹车上的被动硬拉杆7连接,一个圆孔和后轮刹车上的被动硬拉杆或被动钢丝绳5连接,其关键是圆孔的顶端T位置必须低于下槽孔的顶端T′位置。
硬拉杆7与现有自行车的硬拉杆固定方式相同,钢丝绳5由定位套6将其固定在滑槽壳体3上,经调节螺钉9,锁紧螺母10将钢丝绳5调整在一个拉紧位置,压紧螺钉11和螺母12将钢丝绳5和刹车硬拉杆 19连接,复位弹簧14和挡圈13将硬拉杆7始终处于下槽形孔的中上端位置,固定夹8用以固定钢丝缆绳20在车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增华,未经刘增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82119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