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组培获得100%不育群体的白菜制种技术无效
申请号: | 89101711.9 | 申请日: | 1989-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36C | 公开(公告)日: | 1995-03-29 |
发明(设计)人: | 钮心恪;李春玲;蒋钟仁;孙日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5/04 | 分类号: | C12N5/04 |
代理公司: | 农业部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司君智,陈如明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颐和***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组培 获得 100 不育 群体 白菜 制种 技术 | ||
本发明是一种通过白菜雄性不育系组织培养的方法生产一代杂种种子的技术。属于组织培养与大白菜杂种优势利用领域。国际专利分类为C12N5/00。
目前国内外大白菜杂优利用的主要途径是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两用系。
1、自交不亲和系:日本从五十年代初期开始应用自交不亲和系配制杂交种,近年日本育成的大白菜杂交种几乎全部都是自交不亲和系杂交种。国内,青岛市农科所于一九六八年首先采用自交不亲和系法育成了“青杂早丰”,此后自交不亲和系逐渐成为国内大白菜杂优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自交不亲和系法的缺点,一是杂种纯度不理想,真杂种率不可能达到100%,二是自身繁殖困难,成本高。
2、雄性不育两用系:这是我国独创的大白菜杂优利用方法。在一九七四年的全国蔬菜科研协作会议上,中国农科院、浓阳农业大学、沈阳市农科所、郑州市蔬菜所同时发表了“大白菜雄性不育两用系研究和利用的研究报告”,此后,雄性不育两用系亦逐渐成为国内大白菜杂优利用的主要途径之一。雄性不育两用系的缺点是只有50%不育株率,制种时需加密定植母本行,随之在开花前又必须拔除占50%株数的可育株。
鉴于大白菜自交不亲和系和雄性不育两用系尚不尽理想,所以,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国家农业部曾组织全国大白菜雄性不育系攻关协作组,攻关协作组利用从法国和美国引进的具有萝卜细胞质和aa染色体组的雄性不育系R1转育大白菜不育系,但始终未能克服R1的叶片黄化、密腺退化和杂种优势不强的严重缺陷。此后,一九八七年黑龙江省园艺所鉴定了“王兆红萝卜×白菜”远缘杂交,回交育成的134大白菜胞质不育的育种材料,但该不育材料亦因叶片黄化尚不能用于生产。另据《四川农业科学》报导(1988年第五期),成都市农科所育成大白菜“早皇白”雄性不育系,并育成不育系杂交种“六十天早”推广应用。该不育系采用属间远缘杂交,回交育成不育株率虽达到97.56%。但不育性尚欠稳定。
在组织培养方面,目前还未见大白菜组织培养的报道: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报道较多,分别概述如下:
1、专利文献中有关组织培养的报道。日本专利JP58-28278至JP58-28282,JP58-116677,JP59-28471,JP60-2183,JP60-16589,JP60-105491,JP61-78379至JP61-78381,JP61-88876,JP60-166281,JP60-186281,JP60-105491,苏联专利SU1036306,SU1076034,SU810160,欧洲专利EP-183-973A20,EP-111-664-A24,英国专利GB208983T,GB2112-413A,中国专利申请CN87101002,CN86103374,CN87104202,CN87107542,CN86104756,CN86103448,CN86108050,CN87104410,CN87107227均报道了有关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培养基大部分选择MS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进一定微量元素,培养材料选择有原生质体、植物各种器官等。消毒培养条件根据植物特点选定。
2、Plant cell Repts 1986.5期5-8页报道了《用组织培养法进行Leptospermam SPP的无性繁殖》
研究了促进三种Leptospermam(L.brachyandrum,L.petersonii和L.flave scens)的繁殖条件。将腋芽的外植体和轴外植体置于含有常量元素、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蔗糖(0.06克分子)和苄氨基嘌呤(0.04-1.0微克分子)的培养基上,在16小时照明条件下培养。降低培养基中的琼脂浓度(由0.8降至0.2%),能大大刺激腋芽的发育和L.flavescens和L.brachyandrum的生长。2.4-D和对氯苯氧基乙酸在L.flavescens中当浓度分别为5和1微克分子时,能刺激腋芽生根。在L.petersonii中,刺激根萌发及其发育的是β-萘乙酸(1微克分子),而在L.brachyan drum中则是吲哚丁酸和α萘乙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未经北京市海淀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171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固碱催化合成假性紫罗兰酮的方法
- 下一篇:搪瓷场致发光层的制作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