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含氮青蒿素衍生物的合成无效
申请号: | 89109562.4 | 申请日: | 1989-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294C | 公开(公告)日: | 1995-04-26 |
发明(设计)人: | 李英;吴时祥;姜洪建;朱梅英;朱远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93/18 | 分类号: | C07D493/18;A61K31/35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上海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费开逵 |
地址: | 上海市岳阳***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类 青蒿素 衍生物 合成 | ||
本发明涉及新有机化合物及它们的合成方法和用途。
青蒿素是由我国科学家于七十年代初从传统中药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 L.)中提取分离而得的抗疟有效成分,它的化学结构式经鉴定为[Ⅰ]。
近十多年来在青蒿素的化学、生物活性、毒理、临床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证明它具有与已知抗疟药完全不同的抗疟作用机制,因而在临床上能治愈抗药性恶性疟患者,成为继奎宁、氯喹之后的一代新药。但因青蒿素不溶于水或油,遇酸或碱易于分解,近期复燃率较高,致使它的广泛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这就促使科学家们致力于青蒿素的结构改造,合成其类似物,以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溶解度大,抗疟活性更高的新化合物。
蒿甲醚(Artemether,Ⅱ);青蒿琥酯(Artesunate,Ⅲ)是我国科学家找到的抗疟活性高于青蒿素的新化合物,蒿甲醚易溶于油,青蒿琥酯(中国发明专利CN 85100781)可生成钠盐而溶于水,这二个青蒿素类抗疟药已被我国批准生产。但是,青蒿琥酯的钠盐水溶液放置时,易于分解,析出二氢青蒿素。为解决它的不稳定性,美国Ai Jeng Lin等合成了蒿苯立酸(Artelinic acid.Ⅳ)(J.Med.Chem.,1987,30,2147)。
据报道此化合物的钠盐水溶液比青蒿琥酯的钠盐水溶液稳定得多,在体外筛选和鼠疟筛选时(Plasmodium berghei)显示出比青蒿素与青蒿琥酯更佳的抗疟活性。
本发明是一类新型的具有生物活性的青蒿素衍生物[Ⅴ],分子中含有碱性的胺基,与酸结合可制成水溶性的盐类。
其中X=-O-O-,-O-
Y=-(CH2)n,n=2-5
R=取代胺基
取代胺基可以为脂肪胺基,例如-NH2,-NHCH3,NHC2H5,NHC3H7(n),-HNC3H7(i),NHC4H9(n),NHC4H9(i),NHC4H9(t),NHC5H11(n),NHC5H11(t),N(CH3)2,N(C2H5)2,N(C3H7)2,N(C4H9)2,NH(CH2)mN(CH3)2,m=2或3,,HN-CH(CH3)-CH2-Ar等,也可有为含氮杂环基,例如,等,此类化合物采用4天抑制性治疗试验法(参考“实用疟疾学”,上海寄生虫病研究所疟疾研究室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P232),进行抗疟疗效筛选,筛选方法:将每组10只雌、雄各半,体重为18-20克的小鼠,于给药当天(D0)接种伯氏疟原虫(P.berghei)RC/ANKA株,每鼠ip 0.2ml 1.5×107寄生红细胞,每天小鼠后腿一次im受试药0.1ml/20g,连续给药至D3天,于D4涂片镜检,所得数据按Bliss计算程序处理。试验结果证实,在5,2,1.7,1.0,0.6mg/kg剂量组时,它们的抗疟活性(表Ⅰ、表Ⅱ表示含氮青蒿素对鼠疟RC/ANKA株的抑制率%)与青蒿琥酯相当且优于蒿苯立酸,它们详细结果列于表Ⅰ、表Ⅱ。(表Ⅰ、表Ⅱ见文后)
对该发明同时进行局部麻醉试验,根据“药理实验方法学”局部麻醉药物实验法,对此类化合物进行浸润麻醉试验豚鼠皮丘法,选取体重为300-500克的豚鼠,剃净背部前后直径为4-5厘米区域的毛,将0.32ml,浓度为1%皮内注射该类化合物,使其在无毛的背区域形成皮内小丘,用针刺测试注药处所形成的丘疹的感觉,每5分钟测一次,测30分钟至120分钟,每次测试用针刺6次,每两刺间隔3-6秒记录无反应的总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8910956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方晶体三氧化二锑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经络磁灸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