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速传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109848.5 | 申请日: | 1990-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469A | 公开(公告)日: | 1992-05-27 |
发明(设计)人: | 罗钟五;林俊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钟五;林俊荣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长安 |
地址: | 南朝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 传动 装置 | ||
1、一种变速传动装置,包括:
一个具有一个终端并提供转动输入的输入轴;
一个安装在所述输入轴的终端上能够随输入轴一起转动的第一齿轮;
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端部,一个中点和一个第二端部的横轴,所述横轴与所述输入轴的终端相间隔,使所述输入轴的轴线与所述横轴的第一轴线垂直;
一个安装在所述横轴的第二端部上,能够与所述横轴一起转动的第二齿轮,而且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直接机械啮合;
一个具有一个套管的第五齿轮,所述套管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输入轴上,使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套管能够独立地绕所述输入轴转动;
一个安装在所述横轴的第一端部上,能够与所述横轴一起转动的第三齿轮,该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直接地机械啮合;
一个端接于一个第四齿轮的输出轴,所述第四齿轮位置与所述第五齿轮相对,并且直接与所述第三齿轮机械啮合;
一个横轴安装件用于安装所述横轴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允许所述横轴绕其所述第一轴线转动,更进一步,使所述横轴围绕在其中点位置上且垂直于所述第一轴线的该横轴的第二轴线转动;及
一个制动部件,用于控制所述第五齿轮的套管的转动,使得在应用中,因制动件的控制作用而增加或减少所述第五齿轮的转动速度,相应于这种控制作用可以改变输出轴的转动输出。
2、由权利要求1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旋转地安装在所述横轴的第一端部上的,能够绕所述横轴独立转动的齿轮11D,并且所述齿轮11D与所述第一齿转直接机械啮合。
一个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安装,并与所述齿轮11D和所述第二齿轮直接机械啮合的齿轮11C;及
一个位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对,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横轴第二端部上,能够独立地绕所述横轴转动的齿轮14B,并且所述齿轮14B与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直接地机械啮合。
3、由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个具有第一端部和一个第二端部的空转轴,所述齿轮11C被安装在所述空转轴的第一端部上,而所述空转轴的第二端部被可转动地装入到在输出轴端部上加工出的一个轴向孔中,使所述齿轮11C能够独立于所述输出轴转动。
4、由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轴安装件包括一个具有第一孔、第二孔、第三孔及第四孔的壳体;
所述第五齿轮的套管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第一孔中;
所述输出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第三孔中;
所述横轴的第一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第二孔中;而
所述横轴的第二端部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壳体的第四孔中,使所述横轴能在所述第二和第四孔中转动,这样,所述壳体绕着所述套管和所述输出轴转动或不转动的状态独立于所述套管和输出轴的转动状态。
5、由权利要求1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一个联锁控制件用于直接将所述输入轴的转动输出到所述第五齿轮的所述套管上,使得在应用中,所述输出轴的转速与所述输入轴的转速相同。
6、由权利要求1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件使用摩擦力。
7、由权利要求1的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动件使用电磁力。
8、由权利要求1的变速传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一个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横轴的第一端部上,能够独立地绕所述横轴转动的齿轮11D,它与所述第一齿轮直接地机械啮合;
一个与所述第一齿轮相对安装并与所述齿轮11D和所述第二齿轮直接机械啮合的齿轮11C;
一个具有一个第一端部和一个第二端部的空转轴,所述齿轮11C被安装在所述空转轴的第一端部上,而所述空转轴的第二端部被可转动地安装到一个在所述输出轴的端部上加工出的轴向孔中,使所述齿轮11C能够独立于所述输出轴转动;及
一个位置与所述第三齿轮相对的齿轮14B,它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横轴的第二端部上,能够绕所述横轴独立转动,并且所述齿轮14B直接与所述第五齿轮和所述第四齿轮机械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钟五;林俊荣,未经罗钟五;林俊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984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造金刚石聚晶质量控制方法
- 下一篇:薄膜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