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速传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0109848.5 | 申请日: | 1990-11-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469A | 公开(公告)日: | 1992-05-27 |
发明(设计)人: | 罗钟五;林俊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钟五;林俊荣 |
主分类号: | F16H3/44 | 分类号: | F16H3/4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长安 |
地址: | 南朝鲜***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速 传动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续变速传动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根据输出轴上的载荷来改变和传递发动机动力,无需采用换档杆来使齿轮啮合或脱开的变速传动装置。
通常,传动装置根据作用在输出轴上的载荷改变和传递由发动机发出的动力。现有技术的传动装置利用一个用手操纵的换档杆和一个脚踏离合器来切断用于接收来自发动机的动力的输入端与传动装置之间的动力传递,以便实现齿轮的换档,而那些自动传动装置则不需要脚踏离合器。
1989年5月5日申请的申请号为347,916的美国专利描述了一种不用离合器而用一组由环齿轮、行星齿轮和太阳齿轮组成差速齿轮系来改变和传递动力的连续自动传动装置。此外,托马斯A.W.K.华生的美国专利3,770,879号充分描述了一种使用伞齿轮组和蜗轮组的连续传动装置。
然而,这些传动装置不能提供均匀的传动级并且结构复杂。因此有必要研制一种传动装置,使其结构简单性能优良。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高效率的,能以均匀的无级方式对输出轴改变和传递动力,并且设计结构简单的连续变速传动装置。
本发明由附带的权利要求及一个结合附图进行说明的特殊实施例来明确表示。为了概括本发明,本发明可归纳为一种变速传动装置,该装置具有一个用于接收转动输入并有一个终端的输入轴;一个第一齿轮被安装在输入轴的终端,使其能够随输入轴一同转动;一个具有第一端部、一个中点和一个第二端部的横轴,它与输入轴的终端相间隔,并且输入轴的轴线与横轴的轴线相互垂直;一个第二齿轮被安装在横轴的第二端部上,使其能够随横轴一同转动并直接与第一齿轮机械啮合;一个具有套管的第五齿轮被可转动地安装在输入轴上,使第五齿轮和套管能够相对于输入轴独立转动;一个第三齿轮被安装在横轴的第一端部上,使其与横轴一同转动并直接与第五齿轮机械啮合;一个输出轴被采用,它端接一个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第五齿轮的位置相对并与第三齿轮直接机械啮合;一个横轴安装件用于安装横轴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使横轴绕其第一轴线转动,并且进一步使横轴绕着位于横轴中点且垂直于第一轴线的第二轴线转动;一个制动件控制第五齿轮的套管的转动,这样在使用中,为了启动输出轴的转动,操纵该制动件,逐渐增加第五齿轮套管上的阻力,由此把转动力通过其转动阻力比第五齿轮小的第四齿轮传到输出轴上,随着进一步的操纵,当输出轴开始转动后,制动件抑制第五齿轮的转动,以便完全停止第五齿轮的转动,使输入轴的转动力被传到横轴上,导致在第三齿轮上转动力大大增加,因此,通过相对于第五齿轮来说转动阻力较小的第四齿轮而传递到输出轴上的转动力也增加了。该制动件使用摩擦力部件,比如制动片,或电磁力部件来减少第五齿轮的转动速度。最好如图所示采用伞齿轮以得到直接的机械啮合。而其它的传递旋转动力的直接机械接合的部件也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公知的范围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齿轮被安装在输入轴的终端,第二齿轮被安装在横轴的第二端部,第三齿轮被安装在横轴的第一端部,第四齿轮被安装在输出轴的终端,第五齿轮被安装在输入轴上。如上所述,每个齿轮被分别固定在各自的轴上并能够与之共同转动。而且,如下文所述,横轴的第一和第二端部分别被可转动地固定于壳体的第二和第四孔内。这就保证了在使用中传动的机械稳定性,以使各个齿轮保持如上所述的机械啮合。
该可变传动装置最好还包括如下的齿轮:
1、一个齿轮11D可转动地安装在横轴的第一端部上,能够独立地绕横轴转动,并且齿轮11D与第一齿轮和齿轮11C(见下文)直接地机械啮合;
2、一个齿轮11C与第一齿轮相对称地安装,并且齿轮11C与齿轮11D和第二齿轮直接地机械啮合;及
3、一个位置与第三齿轮相对称并被安装在横轴第二端部,可独立绕横轴转动的齿轮14B,它与第五和第四齿轮直接地机械啮合。齿轮11C最好通过一个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的空转轴来安装在传动装置中。齿轮11C被安装在空转轴的第一端部,而空转轴的第二端部被可转动地装入一个在输出轴的终端上加工出的轴向孔中,这样,齿轮11C能够相对于输出轴独立转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钟五;林俊荣,未经罗钟五;林俊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010984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人造金刚石聚晶质量控制方法
- 下一篇:薄膜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