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克隆有丙酰化酶基因的螺旋霉素链霉菌的构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1100023.2 | 申请日: | 1991-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008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1-14 |
发明(设计)人: | 李元;李焕娄;石莲英;刘伯英;李晓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63 | 分类号: | C12N15/63;C12N15/5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杨佩璋 |
地址: | 10005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克隆 有丙酰化酶 基因 螺旋 霉素 霉菌 构建 方法 | ||
1、克隆有丙酰化酶基因的螺旋霉素链霉菌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a、鸟枪克隆:以质粒PIJ702为载体将经限制性内切酶Bgl II分别酶切过的米生卡链霉菌(Streptomyces mykarofaciens)总DNA和PIJ702质粒DNA,以3~5∶1浓度比,在T4-DNA连接酶作用下,于10~14℃放置3小时以上进行连接反应,得到重组DNA分子;
b、转化:采用a步骤中连接后的重组DNA,以变铅青链霉菌TK54的原生质体为受体,用DNA转化方法将连接后的DNA转化进入所述的受体菌中;
c、挑选转化子及提取重组质粒:以含硫链丝菌素终浓度为25微克/毫升的R2琼脂平板挑选含重组质粒的转化子,在所述的含硫链丝菌R2平板上所选的白色菌落即为含重组质粒的转化子,然后采用快速碱变性方法提取含重组质粒转化子,将琼脂糖凝胶电泳后确定为重组质粒的样品再进行限制性内切酶Bgl II的酶切,酶切后的DNA片段与在同一琼脂糖凝胶电泳平板上泳动的入噬菌体DNA限制性内切酶Hind III酶切片段泳动距离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各片段分子量大小,挑选出其中质粒分子量为10.0kb,插入片段为4.16kb的NO.9重组质粒;从而得到NO.9重组质粒DNA;
d、NO.9重组质粒的转化:以螺旋霉素链霉菌为受体菌,用DNA转化方法,将该NO.9重组质粒转化进入受体菌内,使丙酰化酶基因在其中克隆和表达;
e、挑选克隆有NO.9重组质粒的转化子:在含硫链丝菌素终浓度为25微克/毫升的R2再生琼脂平板上进行挑选转化子,采用DNA转化方法进行原位杂交,以NO.9重组质粒为探针,与固定于硝酸纤维素薄膜上经过变性处理的转化子DNA进行原位杂交,从中挑选出阳性杂交结果的克隆菌株,因此,获得克隆有丙酰化酶基因的螺旋霉素链霉菌,分类命名为StrepxomycesSpiramyca Ticus n.SP.Yan et Yu NO.61S61,保藏编号为CGMCC NO.0162。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在e步骤中挑选出阳性杂交结果的克隆菌株后再进行Southern分子杂交,其中,以NO.9重组质粒为探针,将Bgl II酶切过的螺旋霉素链霉菌受体菌总DNA和NO.61克隆转化子总DNA杂交,获NO.61克隆菌株。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步骤的鸟枪克隆方法中,Bgl II酶切过的生米卡链霉菌DNA与Bgl II酶切过的PIJ702连接时,其浓度比为5∶1。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a步骤的鸟枪克隆操作中,在生米卡链霉菌无活性变株总DNA的分离方法中采用反复快速冷冻和解冻法,其中,当将离心后的湿菌丝加入含溶霉菌的saline-EDTA缓冲液后,35~37℃保温后立即于-20℃冻结,加入Tris-SDS 缓冲液后于60℃化冻,再置于-20℃冻结并再度于60℃化冻,随后进行振荡抽提。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b步骤转化操作中,50微升变铅青链霉菌TK54原生质体与已连接的DNA混合进行转化时,该已连接的DNA浓度在1微克以下。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b步骤转化操作中,50微升变铅青链霉菌TK54原生质体与已连接的DNA混合进行转化时,该已连接的DNA浓度为0.5微克。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d步骤NO.9重组质粒转化过程中,在加入适量玻璃珠的可溶性培养基中,在28~30℃下,一级培养40~48小时,再以10~15%接种于新鲜相同的可溶性培养基中在28~30℃下二级培养24~30小时,用以制备螺旋霉素链霉菌原生质体。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d步骤NO.9重组质粒转化过程中,所用溶菌酶量为5~15毫克/毫升,在26~28℃下放置1.5~3小时,形成螺旋霉素链霉菌原生质体成球率达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002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随机FM噪声消除电路
- 下一篇:改进的汽车交流发电机馈电及控制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