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倾斜斜躺式三轮车无效
申请号: | 91105556.8 | 申请日: | 1991-08-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459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3-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志国 |
主分类号: | B62K5/02 | 分类号: | B62K5/02;B62K5/08;B62M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50051 河北省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倾斜 斜躺式 三轮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倾斜式三轮车综合系统,特别适用于个人轻便交通工具及机动车辆。
现行二轮车是以骑坐、身体前倾、双手扶把、双臂支撑上体,身体及整车重心向转弯方向倾斜的方式来实现骑乘、操纵的,具有行驶轻快、转向稳定灵活的特点,这种方式已为世人广泛接受。但其低速稳定性差、骑行方式不利于发力、视线不好,长时间骑行易造成坐骨、颈部、手掌等部位损伤的缺点是传统二轮车结构和骑行方式无法克服的;而固定式三轮车虽然操纵简单,低速稳定性良好,但有快速转弯易侧翻的缺点,因而限制了三轮车的行车速度。
本发明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全倾斜三轮车综合系统。系统包括:可调节伸距、偏距和转向轴心线角度的四边形前悬挂及转向组合结构;摇蓝式悬挂斜躺软乘座;杠杆式无级变速驱动装置,盘式制动装置;折叠式车架;机动车用软悬挂及全倾斜封闭车箱。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整车采取前二轮后一轮的正三轮结构,双前轮导向,单后轮驱动,单根直管折叠梁,在车梁前部至后轮车架连接着软索座位,座位下方向控制,双前轮采用四边形悬挂及转向组合定位,中间与单根车梁铰接,根据四边形的变形特性,主车架的左右倾斜同时带动四边形前悬挂左右倾斜,使整车重心向转弯方向移动,实现整车全倾斜的目的;驱动杠杆位于主车架与四边形前悬挂铰接处的前方,坐姿、两腿向前往复踏动驱动方式;两根驱动软索分别正反向绕在两个同一轴心上的逆变向齿轮上,通过一个可在轴上沿轴向运动的千斤将正反向旋转的力转变为单一方向转动的力驱动链轮传动;驱动软索的前端固定在驱动杠杆上,改变它在杠杆上的位置,即可改变速比。
全倾斜三轮车的优越性在于它即保留了传统三轮车的低速稳定性,又能象二轮车一样在不同速度、不同转向角和转向速度情况下使整车重心向转弯方向移动,消除因离心力而加在车轮上的侧倾负荷,防止高速行驶时侧翻车,因此,车轮可做的轻巧,整车的宽度和重量大大减小,倾斜式转向组合系统操纵自然轻松,背靠式坐姿驱动方式是人体最佳发力姿态,视线好,利于长时间驱车。本发明集三轮车的低速稳定性与二轮车的随意性及乘座、操纵、驱动的舒适性于一身,从而实现从静止到高速行驶任何情况下的稳定性。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前轮定位组合图
图3是前轮定位和转向原理图
图4是逆变齿轮驱动原理图
图5是整车侧视图
图6是整车俯视图
图7是倾斜原理图
图8是变速原理图
图9是整车拆叠示意图
图10是可倾斜的封闭车箱图
图11是机动车用软悬挂转向组合图
图12是前刹车装置图
参看图1、2、6:双前轮(1)以单边悬挂方式分别安装在左右垂直悬挂臂(8)上端,在垂直悬挂臂(8)上与车轴(48)成90°角装有控制轴(16),在控制轴(16)两端分别装有可绕轴(16)转动的轴套(9)和(9′),垂直悬挂臂(8)下端是一个双叉结构,通过球式万向轴(7)与下悬挂臂(3)连接,下悬挂臂(3)单方面呈受车子的垂直载荷,左右两个下悬挂臂(3)通过中心连接件(4)铰接在车梁(20)的下端,这种载荷是刚性的。上悬挂臂(6)的一端与车梁(20)铰接在一起,上悬挂臂(6)单方向呈受前进方向的冲击负荷,上悬挂臂(6)另一端的转动接头(83)与控制轴(16)上的轴套(9′)铰接,转向横拉杆(2)一端的转动接头(84)与轴套(9)铰接,另一端铰接在中心转向臂(50)上,从车正面看(参看图七),由垂直悬挂臂(8)、车梁(20)、下悬挂臂(3)、转向横拉杆(2)和上悬挂臂(6)共同组成了左右两个四边形悬挂,当整车向转弯方向倾斜时,通过车梁(20)使整个前四边形组合悬挂倾斜(图七虚线所示),实现整车全倾斜。
转向系统(参看图2、3、5):转向手柄(15)安装在车梁(20)上面,转向钢丝软索(14)装在车梁(20)空腔里通过横杆(101)连接前后转轴(51)、(52),通过中心转向臂(50)将转向力传递给转向横拉杆(2),转向手柄(15)与后转轴(51)紧固连接,中心转向臂(50)与前转轴(52)焊接,由于下悬挂臂(3)和上悬挂臂(6)的长度是固定的,所以,当转向横拉杆(2)拉动轴套(9)时,垂直悬挂臂(8)和车轮就以连接点(7)和(11)构成的轴线(13)为圆心转动,实现转向目的,这种转向向方式与一般两轮车的转向原理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志国,未经刘志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1055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复杂光学诊断及治疗系统中的反射光的光谱分离
- 下一篇:硒多糖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