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仿生船无效
申请号: | 91231970.4 | 申请日: | 199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2120078U | 公开(公告)日: | 1992-10-28 |
发明(设计)人: | 冯建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冯建光 |
主分类号: | B63B35/73 | 分类号: | B63B35/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4094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仿生 | ||
本发明涉及船技术,特别是仿生船。适用于航行、军事、游乐等。
现有机动船、潜水艇等的推进器为螺旋桨,通过驱动螺旋桨而起推进作用,与螺旋桨连接的驱动轴穿过船壳而需安装一组结构复杂的密封系统,以阻止水进入船腔内。
而中国专利89103863.9所提出的潜水艇,其推进器为一种作往复运动的推进器,其推进力较小,结构复杂。
上述机动船和潜艇均制造工艺难度较大,不具有鱼鳍形的推进器,故均不能象鱼游动那样的航行,并且不能步行上岸。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船技术上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鱼鳍形推进器,象鱼那样游动,又可上岸步行的仿生船。
实现本发明目的方法由以下原理、措施、附图、结构细节、工作情况给出。
本发明的原理和措施是:结构由船体、鳍式桨、船足组成。
其中,船体由船壳、船架、动力系统组成,均为现有船和潜水艇的相应结构及其安装方式制成,但传动系统中连接有转臂驱动机构,与鳍式桨相配合。或者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为现有汽车的相应结构。
鳍式桨为鱼鳍形推进器,安装在船体侧面有四副、尾部有一副。动力通过传动系统的转臂驱动机构而驱动各鳍式桨摆动,从而起推进作用。
船体腹部可安装六根船足,即两根前足和四根后足,后足连接后桨轴,可随后桨轴摆动而作步行式运动。每根船足都由上臂、下臂、脚部组成。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为仿生飞鱼,其船体、鳍式桨、船足,主要由轻质高强度的材料制成。
本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为本发明原形实施例局部剖面示意图(A向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A-A剖面示意图(C向腑视图)
图3为本发明B-B剖面示意图(B向、前视图)
图4为本发明a-a剖面示意图(B向)
图5为本发明b-b剖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c-e剖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d-d剖面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d-d剖面D向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e-e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f-f剖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c-c剖面示意图(船体与后桨、后足、摆尾架配合的示意图)
图12为C-C剖面Ⅰ部内外足配合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g-g剖面示意图
图14为C-C剖面Ⅱ部船尾架与摆尾架配合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h-h剖面示意图
图16、为船体内部结构示意图(A向)
图17为蜗轮杆操纵机构示意图(A向)
图18为摆尾架控制操纵机构示意图(C向)
图19为本发明D-D剖面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E-E剖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发明K-K剖面示意图
图22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C向)
图23为图22的i-i剖面示意图
图24为另一实施例Ⅲ部桨上沉浮控制机构示意图(C向)
图25为另一实施例j-j剖面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主传动器结构示意图(Y部、C向)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依据本发明提出的具体结构的细节和工作情况。
本发明结构由船体(1)、鳍式桨(2)、船足(4)组成;鳍式桨(2)安装在船体(1)的侧面和尾部,船足(4)安装在船体(1)的腹部。
其中,船体(1)由船壳(14)、船壳架(17)、船架(23)动力系统(30)、传动系统、通气系统、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操纵系统组成,即船体(1)外围为鱼形船壳(14),与船壳架(17)结合并固定在梭形船架(23)的边缘上,其侧面安装有一个船门(18)、顶部安装一个潜望镜(21)。其操纵系统的操纵机构安装在驾驶仓(22)内;船壳(14)的外表面固定有装饰鳞片(24),动力系统(30)为现有车、船的动力系统,固定在船架(23)上,连接着传动系统中的离合器(31)、离合器(31)再连接变速器(32),变速器(32)连接一根主传动轴(150),主传动轴(150)又连接一个主传动器(32),这些结构和安装方式与现有车、船的相应结构相同。主传动器(33)同时连接转臂驱动机构。转臂驱动机构是由转臂轴(34)的两端分别垂直地同向地连接转臂(74),该较短的转臂(74)的另一端又垂直向外地连接转臂柄轴(75),转臂轴(34)安装在船架支承座(50)上,其中段有一个圆锥齿轮(175),与主传动轴(150)上的圆锥齿轮相配合,主传动器外壳(187)包在它们的外围转臂轴(34)安装在船架支承(5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冯建光,未经冯建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123197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三相电机准谐式高效节电器
- 下一篇:二次进风节煤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