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纺纱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2108393.9 | 申请日: | 1992-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89A | 公开(公告)日: | 1992-11-04 |
发明(设计)人: | 周栋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栋梁 |
主分类号: | D01H4/08 | 分类号: | D01H4/08 |
代理公司: | 上海纺织专利咨询服务组 | 代理人: | 沈天培 |
地址: | 20004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纺纱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纺织生产中应用的新型纺纱方法,具体是指一种改进的气流纺纱(即转杯纺纱)方法。
气流纺纱是目前最为成熟的一种新型纺纱方法,这一方法的原理是:喂入的纤维条被包覆有针布的分梳辊开松成单纤维,单纤维随气流通过输棉管道被输送到高速回转的转杯内壁,在内壁上的凝棉槽内形成纱尾,同时被加捻成纱引出,卷绕在筒子上。在这种气流纺纱方法中,转杯集纤维的加捻和并合作用于一身,加捻作用要转杯直径越小,转杯的转速和产量就越高;并合作用则要求转杯直径不能小于某一数值。因此,并合作用限制了转杯的转速和气流纺纱的产量,要进一步大幅度地提高气流纺纱的产量,就必须解决加捻和并合作用集中于转杯一身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改变现行气流纺纱工艺中加捻和并合作用单纯依靠转杯实现的问题,在保证气流纱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产量,降低能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本发明构思的特征是以机械力和空气力相结合的气流纺纱方法为基础。气流纺纱时,喂入的纤维条被包覆有锯齿状针布的分梳辊开松成单纤维,被开松的单纤维流被气流通过输棉管送到高速回转的转杯内壁,在转杯内壁上的凝棉槽中形成纱尾,同时被加捻成纱,纱条由引纱罗拉引出后卷绕在筒子上。本发明在气流纺纱方法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一个加捻元件-中空的ω型转臂,转臂的上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架上,另一端通过夹具固定在输棉管上,转臂与输棉管一起回转。这时从凝棉槽引出的纱尾通过阻捻盘被引进中空转臂的一侧,再从中空转臂上端引出,经引纱罗拉卷绕在筒子上。为改进纤维的混和条件,输棉管的上端改为分枝形式,其下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架上。转臂和输棉管一起回转的方向与转杯回转方向相反时,纱条在ω形空心转臂一侧的上口ab端和下口cd段各形成一个加捻区。转臂每回转一周,纱条就增加一个同向捻回,产生如倍捻原理的加捻过程,分担了转杯的加捻作用。如转杯不转时,则需在凝棉槽周向开若干小孔,转杯内纤维流的凝聚通过上述小孔在吸风箱的吸风作用下实现。
实现转臂和输棉管一起回转的方向与转杯回转方向相反的方法可采用电磁方法或气流驱动的方法。采用电磁方法时,用永久磁铁或闭合线圈安装在转杯轴上。转杯回转轨迹的外围置一旋转磁场,其转向与转臂转向相反。采用气流驱动方法时可采用以下几个方案。第一方案是扩大原有吸风箱,转杯轴上装有叶轮,转臂两侧上部各装有一片开启式半圆形风门,转臂转动时,风门在离心力作用下开启,产生的气流使叶轮带动转杯实现与转臂相反方向的转动,风门由弹簧复位关闭。第二方案是在原有吸风箱上部,增设一个风箱,转杯轴上也装有风叶,在增设风箱的吸风作用下使转杯轴上的叶轮转动,带动转杯反转。第三方案是不改变吸风箱结构,而在转臂上部装有开孔的排气壁,排气壁与转臂一起回转,回转时排气壁以内部位形成负压,产生气流带动转杯轴上的叶轮,使转杯与转臂反向转动。
本发明的优点是,由于转臂与输棉管分别分担了转杯的加捻和并合作用,因此缓解了转杯集两个作用于一身所造成的矛盾,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这一方法能在转杯较低速度下实现高产,解决了转杯速度较高时凝棉槽中积尘过多难以清洁的问题,可降低清洁工作量,提高成纱条干均匀度。
附图1为本发明的流程图,附图2为分枝状输棉管外形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过程作说明。在实施本发明制定的纺纱方法时,宜以抽气式气流纺纱装置为基础,转杯5位于风箱15内,为保证风箱15的真空度,转臂12上装有密封垫圈13。转臂12可用铝合金弯曲制成,转臂12上装有排气壁6,排气壁6上设排气孔(与自排风式气流纺的转杯相似),当排气壁6随转臂12高速回转时,形成气流带动安装在转杯轴18上的叶轮11回转,叶轮11又带动同轴的转杯5一起朝转臂12的反方向回转,叶轮11的叶片的几何形状应保证实现转杯5与转臂12反方向回转。转臂12与输棉管4的回转由龙带17带动,转臂12通过夹具20固定在输棉管4上。输棉管4下部为一根总管,上部可分开成两根或多根的支管。阻捻盘16安装在转臂12的下口端,同转臂12一起回转,所起作用与气流纺阻捻盘完全一样。采用电磁方式实现转杯5朝转臂12的反方向回转时,将磁铁或闭合线圈代替叶轮11安装在转杯轴18上,在转臂12回转轨迹的外围置旋转磁场,转向与转臂12相反,由此驱动转杯5反向回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栋梁,未经周栋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083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