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控感载汽车刹车控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92110217.8 | 申请日: | 1992-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1885A | 公开(公告)日: | 199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刘考麒;李立;李胜平;刘锴;刘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考麒;李立;李胜平;刘锴;刘颖 |
主分类号: | B60T7/12 | 分类号: | B60T7/12 |
代理公司: | 山西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田兰凤 |
地址: | 030051 山西***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控感载 汽车 刹车 控制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刹车控制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电控感载汽车刹车控制装置。
在汽车制动系统中,比例阀是主要部件之一,它支配着前后轮制动力的分配,如果比例阀性能不良,就会导致汽车制动系统失灵,甚至引起交通事故。据我国目前统计,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制动系统失灵约占事故发生的60%以上,因此有效地改善感载比例阀的性能,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和经济价值。当前世界各国的载重汽车,为确保行车安全,都装有感载比例阀。如国产载重汽车东风S×Q1141型、黄河JN162、JN162A型、长征CZ160、SH161型等均装有感载比例阀。这些感载比例阀均为机械控制,是由杠杆和钢丝牵引来实现,其灵敏度较低,工作不可靠。汽车制动系统的压力不能随汽车载重量的增加而有效地增加,其制动器的制动力也不能明显地随汽车载重量的增加而加大,造成重载时刹车不灵、滑行距离长。
本发明的目的是对汽车制动系统的控制部分进行改进,提供一种电控感载汽车刹车控制装置。以电控感载比例阀取代现有机控感载比例阀,能明显提高载重汽车制动系统的灵敏度,缩短刹车距离,保证车辆安全行驶。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电控感载汽车刹车控制装置包括感载比例阀、电液(气)比例阀、增压装置、主油(气)路、控制油(气)路和电气部分等,其中电液(气)比例阀为感载比例阀的先导阀。
所述的感载比例阀是由控制油(气)缸和主油(气)路节流阀组成,控制油(气)缸的活塞杆端部装有滚轮,滚轮上方设置有杠杆,杠杆的一端与主油(气)路阀芯相连,增压装置位于感载比例阀的主油(气)路出口一侧。
所述的电气部分是由信号锁定电路组成,该电路与电液(气)比例阀的比例电磁铁导线连接。
上述刹车控制装置若采用液压制动,其主油路经节流阀的节流口与增压装置的大直径油缸左腔相通,增压装置的小直径油缸右腔与汽车轮缸相通,单向阀与补充油箱连通;控制油路经电液比例阀的进油口、出油口与感载比例阀的控制油缸连通。
上述刹车控制装置若采用气压制动,其主气路经节流阀的节流口与增压装置的气缸活塞一侧相通,气缸活塞杆与汽车制动凸轮轴连接;控制气路经电气比例阀的进气口、出气口与感载比例阀的控制气缸连通。
本发明刹车控制装置的工作介质可以是压力油,也可以是压缩空气,因此不仅适用于液压制动系统,对现有载重汽车广泛采用的气动刹车装置也同样适用,其工作原理如下:
汽车在装卸货物时,汽车悬架将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随着载重量的增加,变形量亦随之加大。本发明中电控感载比例阀所用信号源是传感器,它将汽车悬架弹性元件的变形量转化成强弱不同的电信号,通过信号锁定电路存贮、放大,再输入电液(气)比例阀。当汽车行驶时,传感器和控制线路板断路,因此,由于路面不平造成悬架的振动将不再影响电信号系统。
电液(气)比例阀为感载比例阀的先导阀,通过比例电磁铁改变电液(气)比例阀的出口压力。电液(气)比例阀压力的大小,直接控制感载比例阀控制油(气)缸活塞的移动距离。由活塞带动活塞杆端部的滚轮左右滚动,以推动杠杆使主油(气)路的阀芯上下移动,来控制感载比例阀主油(气)路压力的变化。主油路输出的压力油,经增压装置增压后进入汽车制动器的制动油缸,即轮缸;主气路输出的压缩空气,经增压装置增压后,由增压装置的气缸活塞杆带动汽车制动器的凸轮轴转动,使制动器产生相应的制动力。
本发明采用电控感载比例阀,与原有机控装置相比,具有灵敏度高、工作可靠、结构简单、成本低等特点。它使汽车制动系统的性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能准确地将汽车载重量的大小在制动器的制动力上反映出来,其制动力可以随载重量的增加而加大。采用了增压装置可以提高制动速度和制动力,滞后时间也大为缩短。从而保证了汽车空载、半载和满载时具有相同的制动速度,急刹车时,满载与空载滑行距离基本相等。采用本装置,可以避免因刹车不灵造成的交通事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
图1为电控感载汽车刹车液压控制装置图,
图2为电控感载汽车刹车气动控制装置图,
图3为信号锁定电路方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考麒;李立;李胜平;刘锴;刘颖,未经刘考麒;李立;李胜平;刘锴;刘颖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11021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癌症的组合物和方法
- 下一篇:颗粒状三元乙丙共聚物树脂的蒸汽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