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人力车辆液压驱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2229527.1 | 申请日: | 1992-08-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967Y | 公开(公告)日: | 1993-06-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极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极明 |
主分类号: | B62M19/00 | 分类号: | B62M19/00 |
代理公司: | 云南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欧亚平 |
地址: | 650031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力 车辆 液压 驱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作为人力交通工具或其它简单机械的驱动装置的液压机构,属于人力交通工具及液压机械制造技术领域。
在改善目前的传统人力交通工具的努力中,研究者普遍推崇躺靠式人力车辆。但是,目前所能采用的驱动装置主要是人们最为熟悉的链条式,也有个别较新的驱动方式设计采用了液压机构,(如CN87209033或CN87209098专利申请内容所揭示)。由于上述这些驱动装置或结构较为复杂,或在实现驱动时运动空间较大,因而加装于躺靠式人力车辆上后会出现一些结构上的难点。比如:为避免运动中的脚踏板与通常作转向轮用的前轮相碰,不得不使车体结构趋于松散而损失方便性和紧凑性,或不得不挤压前、后轮的轮间距而使整车稳定性降低,同时也损失了前后轮载荷分布的合理性。此外,采用上述驱动机构在驱动时难免抬脚过高而影响呈靠坐姿式的驾驶者的视线。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迥转式原动方式(即驾驶者双脚掌作圆周运动)有零力臂死点,并且有低效传动区限(高效率传动区限仅占约50%的有效行程)所以在驱动效率和省力等方面还均有待改进。
为了克服现有驱动装置上述各方面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采用线性原动方式(驾驶者双脚交替作直线运动或近似直线运动),因而特别适用于躺靠式人力车辆,同时又提高了平均输出扭矩及转速的新型驱动机构。
这种人力车辆液压驱动装置,包括脚踏板(8,9)、油缸组(1,2)、换向阀(3)或单向阀组(24、25、26、27)、液压马达(4)及有关轴助部件,其特征在于a)由脚板(8,9)与油缸组(1,2)构成液压原动机构,b)上述原动机构经常规液压联接方式与由一只换向阀(3)或一组单向阀(24、25、26、27)构成的液压换向机构相联,然后c)又与由液压马达(4)及车辆主动轮轴构成的液压执行机构相联接从而形成一完整的液压回路,d)油缸(1,2)的进/出油口分别经耐压油管及接头等辅助部件与换向阀(3)的进出油口(A,B)相联,而换向阀(3)的出油口(P)与油马达(4)的进油口相联,同时,油马达(4)的出油口又与换向阀(3)的进油口(O)相联,从而形成回路,或者,e)油缸(1,2)的进/出油口也可经耐压油管及接头等辅助部件分别都与呈相反方向的两只单向阀(24,26)及(25,27)呈“T”型联接,其中,通路方向的单向阀(24,25)又同时与油马达(4)的进油口相联,而断路方向的单向阀(26,27)则同时又与油马达(4)的出油口相联,f)油马达(4)出油口外有一分支油路与制动机(19)上的小制动油缸组(5)的进油口相联,形成刹掣油路。
上述脚踏板(8,9)与油缸组(1,2)构成液压原动机构的最佳联接方式为驱动脚踏板直接与油缸活(柱)塞杆端部相联,或者通过杠杆等中间机构间接与油缸活(柱)塞杆相联。
上述液压马达(1)与车辆主动轮轴构成执行机构的最佳联接方式为油马达输出轴直接与车辆主动轮轴相联。
上述液压马达(1)与车辆主动轮轴构成执行机构的按方式也可油马达(4)的输出轴通过链条或皮带机构间接与车辆主动轮轴相联。
换言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作原动机用的两只油缸、一个二位四通换向阀、一个可向外输出扭矩的液压马达(油马达)、以及部分油管、液压油及各种接头、密封件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液压驱动装置。此外还可联接几个小制动油缸到平常处于低压态的油路上形成制动机构。工作时,驾驶者的脚蹬力直接作用于油缸活塞(或柱塞)杆上,或通过杠杆等机构作用其上,从而在一部份油管中产生压力油,经过换向阀后持续驱动油马达作单向的旋转运动,并对外作功。
从其功效方面来看,本实用新型有如下几个特点:
(1)在相同的蹬踏条件下(即蹬踏的力量,幅度及频率均相等或相当时),该装置能向人力车辆提供等同于普通链轮式变速传动方式最低速档(最省力,输出力矩最大)的输出力矩;同时,又提供比上述链轮驱动机构最高速档更高的输出转速(在油缸单行程为34.5cm时,其传动比可相当于8/48,而普通变速车最高速传动此一般仅为14/48)。也就是说,这种驱动装置既可省力,又提高了速度,因而对该机构而言,变速设计是不必要的,这使驾驶更为简单、舒适。
(2)线性(直接驱动油缸)或近似线性(通过杠杆等增力机构后再驱动油缸)的原动方式运动空间较小,克服了前述躺靠式人力车辆在结构上的几个难点,且使驾驶者在骑行姿式重心较低时也能获得较好的视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极明,未经李极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222952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便携式弧焊变压器
- 下一篇:一种防渔网节能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