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变速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00015.0 | 申请日: | 1993-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024Y | 公开(公告)日: | 1993-12-01 |
发明(设计)人: | 黄天佑;罗正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天佑;罗正国 |
主分类号: | B62M11/04 | 分类号: | B62M11/04;B62M25/04 |
代理公司: | 三友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任宏威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市台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变速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脚踏车的变速装置。
一般脚踏车的变速装置,其操作变速的方式,是利用链条在车身踏轴的踏齿轮与后轮的链齿组之间上、下跳动,用以可更换前后不同大小齿径的链齿,来达到可变速的效果。这种众所周知的变速方式,有如下几项不足之处:
1.市面上虽有十档变速以上的脚踏车产品,变速档虽多,可是相邻的档速差异性并不大;以实用的观点来说,如机动车最多也不过五档变速左右而已,实在不需要这么多档数,而是应该加大档数间的差异,来减少档数才对;但因采用链条跳动变速方式,若仅选用几个实用的链轮组,则会因齿轮径大小差别太大,造成链条横越跳动困难,而发生变速不确实的现象。
2.骑乘者很难在行驶中清楚的知道正处于何档速,即使从外观上或感觉上都难以判别。
3.链条链轮组之间的横越跳动,是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摩擦及脱链现象。例如从最低速变换到最高速,链条则至少且必需越过其间的三个链齿轮,如此的状况很容易造成链条在齿面上重力磨损现象。
4.行驶中常有噪音现象,其原因是相邻链轮太接近,使得拨动链条变速后,常因稍有偏离造成虽已完成变速,但链条处于所接触链齿轮的侧面,而与相邻链齿轮相互摩擦而发出噪音。
综上所述及生活上观察,发现事实上现有自行车变速功能,除非真正爬坡或高速行驶时才采用高、低变速,其余变速经常备而不用。就实际使用状况考察及研究得知,一般自行车骑车所须的变速归纳起来,大致只须具备:起动(爬坡)、低正常(逆风载重)、高正常(顺风)及高速等四个挡位变速,便可满足一般者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让自行车的变速功能更具有实用性,而设计一种可在变速齿轮组与输出齿轮组的间位中,先操作呈空档后,再换入所欲想的挡位的自行车变速装置。
图示简要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组装自行车上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变速装置的组合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变速装置的组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换档轴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变速齿轮组、输出齿轮组及换档轴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手柄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手柄组的组合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操作变档的简易示意图。
现就图示详述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功效。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如图1、2、3所示,本实用新型变速装置由一变速齿轮组(1)、一输出齿轮组(2)、一换档轴组(3)、一可操作换档轴组动作的手柄组(4)及若干连络于其间的齿轮组成,变速齿轮组(1)及输出齿轮组(2)及换档轴组(3),可组合在一结构板(7)上,再将结构板(7)组装在自行车的三角架(5)本体处,并介于左右踏柄(6)之间;参阅图(4)并配合图2可知,其特征在于:
换档轴组(3)的结构包含有:
一外轴筒(31),其壁面适当处设有对称性的两销槽(311),凭借两轴承(312)将其组合在结构板(7)上,呈可自由旋转状态,其一端固接有一左齿帽(313),其中段可供变速齿轮组(1)活设定位;
一内轴筒(32),其壁面适当处设有一承座槽(321),在对称承座槽(321)的壁面设有一销槽(322),其筒一端设有两销柱组合孔(323);
一承座(33),其下缘具有一嵌块(331),其两侧面各形成一导槽(332),可供两导板(34)活设于其内,其中央顶部设有一开放式的容置空间(333);
两导板(34),是嵌入承座(33)的导槽(332)内,受承座(33)的限制而不可脱离,并受承座(33)的引导而前后滑移,每导板(34)的内壁面设有一斜状槽(341),及一销柱组合孔(342);
一档销(35),其两侧壁面对称的各设有一斜凸沿(351),当其置入承座(33)中央顶部开放式的容置空间(333)后,可凭借该斜凸沿(351)去嵌入两导板(34)的斜状槽(341)内,寻得定位;
两转子(36),其前端沿各突设有对称性的销柱(361),并用其中的一转子(36A)的销柱(361)去组合于两导板(34)的销柱组合孔(342),用另一转子(36B)的销柱(361)去组合于内轴筒(32)的销柱组合孔(323),当两转子(36)通过内轴筒(32)的两端套入时,两拉伸弹簧(362)是可横在其两销柱(361)之间,另两转子(36)各设有一轴承(36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天佑;罗正国,未经黄天佑;罗正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001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