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吊车配重自动平衡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3201015.6 | 申请日: | 1993-01-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86741Y | 公开(公告)日: | 1995-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克;王昊;王凤;林波;王柏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克;王昊;王凤;林波;王柏材 |
主分类号: | B66C23/76 | 分类号: | B66C23/7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61041***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吊车 配重 自动 平衡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是用在塔式悬臂吊车上的配重自动平衡装置。
目前我国各地使用的塔式悬臂吊车,为提高起重能力,在工作臂的后面加装一个配重臂上面安装有一定重量的配重体。这种吊车的主要缺点是:工作臂停止工作时配重臂的力矩大于工作臂,给塔架一个向配重臂方向的弯曲力,当工作臂吊起重物或重物距塔架较远时,工作臂的力矩大于配重臂,给塔架一个向工作臂方向的弯曲力,因上部结构可在塔架上回转,所以吊车工作时给塔架一个大小不等经常改变方向的弯曲力。为了克服这种弯曲力,要求塔架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和重量,增加了制做难度和材料消耗。另一个缺点是吊车的起重能力与被起重物体至塔架间的距离成反比,即距离越远起重能力越小。
这种吊车的构造主要是塔架(包括固定式或在轨道上行走的移动式)支承上部结构。上部结构由一个中心回转体和两臂(工作臂和配重臂)组成。中心回转体是一个上小下大的下端内装有齿圈的锥体,两臂对称按装在中心回转体上,与回转体中心线垂直(少数小型吊车的工作臂向上台起一定角度),其方法是:两臂内端底平面的两侧耳是个代园孔的铁板,以轴与回转体对应位置的耳板园孔铰链。两臂(工作臂可在臂长1/2以外的适当位置)外端用钢丝绳(1根或两根)对称吊挂在回转体顶端。回转体与塔架的结合方法大体分三种类型。第一种为塔架的平面结合,塔架顶端是一个平面,回转体的底平面坐在塔架上,回转体的齿圈在塔架的凹槽内回转。第二种为塔架的外锥体结合,塔架顶端制成固定的突出园锥体尖端向上,回转体制成草帽形空心园锥体扣在塔架的锥体上,由塔架的锥顶支承上部结构的全部重量并在其上回转。第三种为塔架的内锥体结合,塔架的上端做成凹陷的中空内锥体。回转体是由两个锥体对接在一起两头小中间大的嘎型,下端落在塔架的内锥体上,由内锥体的下端支承上部结构的全部重量并在其内回转。
本实用新型的目地是提供一种能消除塔架弯曲力的配重自动平衡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根据支点两端力与臂的乘积相等平衡原理设计的,令配重臂上的配重体根据工作臂的力矩大小自动改变其与塔架间的距离适应工作臂的力矩变化,使吊车经常在两臂力矩平衡的条件下作业,实现消除塔架弯曲力的目的。
设计时应遵守下列公式:
Le=Lw/P
Qw=(Qe+QeK-QwK)/P
Ve=VwP
注:Le---配重臂有效长度 Lw---工作臂有效长度
Qe---配重体重量 Qw---吊车最大起重能力
QeK---配重臂自重 QwK---工作臂自重
Ve---配重跑车走行速度(跟随工作臂的作业速度)
Vw---工作臂大钩跑车走行速度 P---能力公用倍数
其目的通过下述三个步骤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克;王昊;王凤;林波;王柏材,未经王克;王昊;王凤;林波;王柏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320101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B66C 起重机;用于起重机、绞盘、绞车或滑车的载荷吊挂元件或装置
B66C23-00 起重机,主要由一根梁、臂架或起悬臂作用的三角构架组成,并且安装成能在垂直或水平平面内作移动或摆动,或者两种运动一起进行,如悬臂起重机、桅杆起重机、塔式起重机
B66C23-02 . 悬臂安装成只可用来回转而不能调节且不能变幅的
B66C23-04 . 在作业中悬臂的有效长度可变化的,如径向位置可变的,可伸展的
B66C23-06 . 悬臂安装成可变幅的或俯仰运动的
B66C23-16 . 悬臂支承于立柱上的,如支承在下端安装成可回转的塔架上
B66C23-18 . 专门适用于特定地区或特殊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