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防盗锁无效
申请号: | 94100275.6 | 申请日: | 1994-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73C | 公开(公告)日: | 1996-09-11 |
发明(设计)人: | 郑旭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旭霞 |
主分类号: | E05B37/02 | 分类号: | E05B37/02;E05B65/00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赛云 |
地址: | 315807 ***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防盗锁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各种型号汽车用防盗锁,特别是具有扣接汽车方向盘和刹车踏板(或离合器踏板)挂钩的机械密码锁。
随着汽车拥有量的增加,被窃现象也屡见不鲜,对于汽车的无故失踪或被窃,人们都颇感头痛,带来了不必要的烦恼,影响了社会安定。失窃的原因,总是因没有可靠的防盗措施所致,作为防盗手段的传统的汽车锁,大多是用钥匙开启的结构,如澳大利亚专利AU8815847-A的汽车锁,由锁体、动、定杆以及动、定杆两端的挂钩构成。其中,在动、定杆两端相对移动到合适的距离位置处,由锁体锁定动、定杆以达到锁定的目的。该锁两端挂钩相对转向角度为180°,锁体为挂锁。该锁亦跳不出用挂锁锁定的范畴,它在两个锁杆上打孔,利用锁杆的纵向滑移和挂锁来达到锁定目的,开启要用钥匙,尽管采取了几种加强措施,但万能钥匙还是能打开的。由于该锁防盗性能差,罪犯只要具备一定的工具就能将锁撬开,从而轻而易举地将车窃走。为了维护社会安定,保障驾驶员停车时的安全感,必须要有防盗性能十分可靠的汽车防盗锁。因此就有了另一种汽车防盗锁,如90年12月19日公开的申请号为90211449.2的″三段式密码防盗锁″,由锁体、控制键、锁杆和锁柄组成,其锁杆和锁柄的两端具有挂钩,与挂钩相连的锁柄可以与锁体的中孔通道对准,并按需要在通道内伸缩锁杆,锁体是密码锁。该锁的区别在于键控式密码锁,利用键控制锁杆的长度达到锁定目的,其缺陷是安全可靠性差,故防盗性能差。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能满足社会需求、防盗性能好的汽车防盗锁。
实现本发明的构思在于利用现有技术扣接汽车方向盘和刹车踏板(或离合器踏板)的手段,使汽车因无法挂进档位或无刹车功能而无法启动,以密码锁来取代钥匙开启,提高防盗性。具体通过如下方案实现:具有挂钩的锁杆有动锁杆和定锁杆,两者截面呈长方形,相互叠装一体,可沿纵向相对滑移,动、定锁杆一端装有限位块,以圆销胶结在动锁杆上,动锁杆的两侧具有齿和齿槽结构,动、定锁杆两端具有挂钩,朝向互成90°弯曲,且定锁杆上的挂钩偏离自身中心一定角度,根据刹车踏板(或离合器踏板)与方向盘所形成的空间角度设计。另一端装有密码锁定机构,控制动、定锁杆的相对位置,在未锁定时,动、定锁杆可相对滑移,达到开启目的。锁定机构包括与动、定锁杆固定的甲、乙定位圈,两定位圈之间装着带有号码圈的号码体,在号码体与甲、乙定位圈共同组成的内孔装有动、定锁杆和左、右锁芯,右锁芯内装有弹柱和弹簧。其发明在于号码圈与号码体互相粘结一体,共有3-7组,每组号码圈圆周分10等分,上标有1-9的数码和外凸的按钮;左、右锁芯两端具有与甲、乙定位圈相配的键和槽口;与号码体内凸齿相配、并略大于内凸齿的滑槽。本锁通过号码的转换使动锁杆相对定锁杆锁定或解除锁定,达到锁定或开启目的。
本发明与公知技术相比,利用特定形状的动、定锁杆与密码锁定机构的组合,开锁号码可任意方便的变换,保密性高,可适用于各种桥车、工具车、微型车、旅游车、货车等等车辆的锁定,驾驶员只要记住自己的密码,就能方便的开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外形图。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图2的B-B剖视放大图。
图4为图3的C-C剖视图。
图5为图3的D-D剖视图。
图6为№5定锁杆的局部视图。
图7为№3、№4、乙定位圈、甲定位圈结构剖视图。
图8为图7的E向视图。
图9为№15号码体的结构剖视图。
图10为图9的F向视图。
图11为№18右锁芯的结构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G-G剖视图。
图13为图11的H-H剖视图。
图14为本锁使用状态图。
下面根据上述附图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汽车防盗锁(参见图1~14)采用进口优质钢材制作,锁杆由截面呈长方形的动锁杆(6)和定锁杆(5)组成,两者叠装一体可沿纵向相对滑移。动锁杆(6)采用齿条结构,两侧有齿(11)和齿槽(12),挂钩(1)弯曲成U形,上套有橡胶制的防滑齿套(2)。定锁杆(5)的挂钩(7)上套有防滑套(8)并偏离自身中心一定角度,与动锁杆的挂钩朝向互成90°方向弯曲,因此必须作扭转加工,定锁杆(5)的另一端两侧具有长缺口(2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旭霞,未经郑旭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027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超导材料
- 下一篇:双直流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