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94101718.4 | 申请日: | 1994-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722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2-23 |
发明(设计)人: | 杨泰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泰和 |
主分类号: | F16H55/24 | 分类号: | F16H55/2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松龄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动型 动态 消除 驱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所述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主要包括施力原动体、位移量操控原动体和被动体。
本申请人的在先申请CN92102601.3中公开了一种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所述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有不可逆传动的蜗轮杆组所构成,包括两组与蜗轮耦合的蜗杆组,在系统被驱动时,其中一组原动蜗杆被连续施加旋转驱动力,另外一组蜗杆为位移量操控蜗杆,由于蜗杆组为不可逆传动,因此蜗轮与两蜗杆之间呈无间隙的状态,而构成由负载背隙状态自行调整速度差的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按此原理,若使位移量操控蜗杆的操控速度低于施力原动蜗杆时,则可达到运动中动态背隙消除的目的。但当速度忽快忽慢或在高频率正反转时,蜗杆容易对蜗轮造成机械性冲击。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并使蜗杆和蜗轮受到损坏。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提供一种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其不仅能消除原动体与被动体之间的背隙,还能使该双动型驱动系统运作平稳安定。
上述目的是利用本发明的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来实现的。其主要构成包括:不可逆向传动的被动体A,以及两组与所述被动体耦合作为动力来源的原动体,其中一组为施力原动体B,另一组为位移量操纵原动体C,两组可以互换,所述施力原动体B或位移量操纵原动体C对不可逆向传动的被动体A施力传动,以构成双向传动,其中在静止时,施力原动体B及位移量操纵原动体C静止,但施力原动体B与被动体A处于呈推压密合的耦合状态,位移量操纵原动体C与被动体A处于呈阻滞密合的耦合状态,从而被动体A与施力原动体B及位移量操控原动体C呈无背隙状态;在驱动位移时,施力原动体B对于被动体的推压密合面施加推动压力,由于位移量操控原动体C处于对被动体A的阻滞密合位置,而被动体A为位移量操控原动体C不可逆向传动,因此在被动体与位移量操控原动体C之间产生一静压,当操控位移量操控装置依受压方向作反方向松动时,被动体A按位移量操控原动体C的松退驱动量作追逐驱动,当位移量操纵原动体C停止时,此系统仍处于原来的无背隙静止状态,在反向驱动时,原动体B与操纵原动体瞬间作功能交换,交换瞬间无背隙产生;所述施力原动体B以及位移量操控原动体C的动力来源包括单动力源联合式驱动系统,或独立动力源分离式驱动系统,其中施力原动体的动力源的驱动速度大于位移量操控原动体的驱动速度,并依背隙负载状态自行调整速度差,反转时速度关系则相反;所述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还包括:
原动体以及位移量操控原动体的惯性抑制辅助阻滞装置,所述阻滞装置为一种借助于机械滑动摩擦式或流体阻滞式或电磁涡流阻滞式阻滞装置,该装置在原动件驱动时可确保其阻滞性大于原动件惯性,使来自驱动系统的动力源中断时或特定的速度变化时,能抑制蜗杆惯性;所述原动件惯性抑制辅助阻滞装置设置在原动件一端与静止机壳之间;
静止制动辅助装置,该装置借助机械操控或流力或电磁操控的辅助性制动刹车,以在系统长时间停留于静止状态时产生制动刹车的作用,确保原动件与被动件之间的密贴性不被外力松动,所述静止制动辅助装置设置在原动件一端与静止机壳之间。
上述驱动系统可以为蜗轮蜗杆结构,也可以是螺杆和套筒结构,以驱动工作台或机械结构。例如用于机械分度盘上的驱动系统。
以下配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即蜗轮蜗杆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的特征及优点:
图1为此项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的单动力源双驱动轴联合驱动实施例示意图;
图2为此项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借助于原动蜗杆刚性驱动位移量操控蜗杆呈较高速限扭力可滑动耦合驱动实施例示意图;
图3为此项单动力源联合驱动应用实施例示意图;
图4为图3正转驱动功率分配示意图;
图5为图3反转驱动功率分配示意图;
图6为此项双动型动态背隙消除驱动系统的独立动力源分离式驱动实施例示意图。
图1为单动力源双驱动轴联合驱动例,图1所示结构中主要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泰和,未经杨泰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171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治疗咽喉疾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煤粉细度快速自动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