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石油环烷酸的精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4103538.7 | 申请日: | 1994-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4495C | 公开(公告)日: | 1997-04-09 |
发明(设计)人: | 阮济之;项爱琴;周兰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51/487 | 分类号: | C07C51/487 |
代理公司: | 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屈定秀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油 环烷 精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油环烷酸的精制方法,具体地说是采用尿素-水-石油醚为络合体系,分离环烷酸中的脂肪酸,得到脱脂环烷酸并联产橡胶及塑料助发泡剂的方法。
精制环烷酸用途甚广,可用于制备环烷酸盐,如Cu、Ni、Zn、Ca等环烷酸盐及环烷酸的有机衍生物类,如环烷酸脂或聚氧乙烯酯类等精细化工产品。这些产品大多要求所用原料进行精制,如要求环烷酸中的脂肪酸含量尽可能低等,因而必须对含有脂肪酸的环烷酸进行精制以脱除脂肪酸。传统的工艺方法是采用尿素-乙醇(或甲醇)络合体系脱除脂肪酸(化工产品手册,有机化工原料上册,P635,化学工业出版社,1982年),也可以采用尿素-四氯化碳、或卤代烷烃、或醇类、酮类、硝基苯、或某些芳烃等络合体系、(SU212244,CN1058954A)。现有技术的不足在于,使用某些卤代物时,毒性大,溶剂回收等工艺复杂,环境污染严重,要求过程及设备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使用低碳醇、酮时,或者络合物颗粒过细,难以过滤,或者产物色深味臭,需再次蒸馏,不利操作,产物颜色安定性差;最重要的不足仍在于形成的络合物需要加水加热分解,浓缩尿素以回收尿素,循环使用,这种方法不仅回收率低,而且浓缩尿素溶液时,生成较多的缩二脲,影响了尿素质量,不利于络合及循环使用,从而增加尿素单耗,且废尿素溶液量多,三废处理困难。此外,大量副产品的脂肪酸仍需特殊加工处理,制成合格的脂肪酸产品,或其它最终产品,后序加工工艺长,副产脂肪酸市场需求少,利用也较困难。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尿素-水-石油醚为络合物体系脱脂精制环烷酸的方法。该方法产生的球粒固体络合物经简单工艺或经适当调配辅助成分,可以转化为橡胶塑料助发泡剂,而不采用传统的尿素络合物热分解回收尿素,副产脂肪酸半成品的工艺,从而大大简化了精制工艺,减轻了三废污染,显著地增加了经济效益。
本发明所说的用尿素成球络合脱除脂肪酸精制环烷酸的方法包括:
(1)络合反应:首先将待精制的环烷酸与石油醚于10~15℃混合均匀,然后将40~80℃饱和尿素水溶液在8~40分内,最好是10~30分内缓慢地滴加到上述混合物中,此时,络合物在搅拌下逐渐成球,滴加完毕,于0~50℃,继续搅拌1~8小时,生成0.5~8毫米的颗粒,最好是15~35℃,反应2~4小时,生成2~6毫米的固体颗粒。其工艺参数如下:
尿素对脂肪酸重量比为1.5~10.0∶1,最好是2.0~4.0∶1;
尿素对水重量比为1.5~10.0∶1,最好是2.0~6.0∶1;
石油醚对环烷酸重量比为1.0~3.0∶1,最好是1.5~2.0∶1;
(2)用常规方法进行过滤、分离、用1~2倍于环烷酸体积的石油醚洗涤络合物1~4次,最好是2~3次,然后进行干燥、研细、或调配辅助成分如硬脂酸、水杨酸、硬脂酸钙、碳酸钙或氧化锌等制得不同性能的橡胶塑料助发泡剂。
(3)将滤液与洗涤的溶剂合并,在26~101.3KPa下进行蒸馏,回收石油醚,并得到脱脂精制环烷酸。
本发明的其它工艺数据为:络合物成熟时间为1~6小时,最好是2~4小时;
干燥络合物时,干燥箱残压为15~50KPa,最好是20~30KPa;
干燥时间4~8小时,最好是5~6小时;
干燥温度为40~60℃。
本发明所说的原料待精制环烷酸为不同分子大小的粗环烷酸、馏分环烷酸,最好是经过减压蒸馏的或脱油、脱色的半精制环烷酸,尤其适用于高脂肪酸含量的粗环烷酸原料,以利于保证塑料橡胶助发泡剂的质量。
本发明所说的待精制环烷酸中脂肪酸含量为1~50wt%。
本发明所说的石油醚的沸程范围为60~90℃、90~120℃、120~150℃,洗涤络合物用石油醚馏分范围最好与络合反应用石油醚相同。
本发明所述方法不用添加其它的助络合剂,诸如醇、酮等。而是直接利用待精制环烷酸自身作为助络合剂,石油醚作助溶剂,顺利地进行络合反应,并有效地脱除脂肪酸。
本发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络合体系中,尿素与脂肪酸生成的络合物成球形,具有一定的强度,有利于过滤,大大地降低了过滤过程的压力降,控制好络合物球粒,也有助于过滤、洗涤。
由本发明所述方法得到的脱脂精制环烷酸收率达98wt%以上,脂肪酸含量<1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35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