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无效
申请号: | 94105652.X | 申请日: | 1994-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938A | 公开(公告)日: | 1995-11-22 |
发明(设计)人: | 林向东;李冀新;张国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农垦科学院特产开发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23B7/022 | 分类号: | A23B7/022 |
代理公司: | 石河子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德生 |
地址: | 832000 新疆***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葡萄 制干防褐保绿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尤其适用于无核白葡萄。
目前,绿葡萄干的生产过程主要采用传统的制干法,即:将欲制干的成熟的鲜葡萄不经过预处理便直接送入特建的“晾房”中风干制成绿色葡萄干。但是,鲜葡萄的自然荫干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一是脱水时间长;二是变色果粒多(一般达30~40%)。产生变色的重要原因是:葡萄本身含有的多酚氧酶在有氧气的参与下催化多酚类物质发生褐变造成的。对葡萄中多酚氧化酶的定位试验表明,多酚氧化酶大部分富集于皮层部,因此,可以通过化学作用先破坏其表皮蜡质,随后有抑制剂在其表皮形成保护层或抑制系统,控制酶的催化活性和络合多酚类物质,减少褐变发生的机率和条件,从而达到提高葡萄干绿级品率的目的。为了解决葡萄制干过程中脱水时间过长的问题,在CN1068016A中公开了一种葡萄促干剂,这种促干剂可以使葡萄表皮蜡层发生变化,使其内水分排除,从而加速制干过程,然而,这种葡萄促干剂不能够抑制葡萄中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不能解决生产绿葡萄干过程中的酶促褐变问题。为了探索酶促褐变问题的解决途径,人们相继进行了子母梨中多酚氧化酶特性的研究、几种抑制剂对酶促褐变抑制的探讨,以基质络合法防止果蔬酶促褐变的研究等一般是对单一药剂抑制效果的研究,而且在实际生产中应用的比较少,针对葡萄中多酚氧化酶的抑制剂研究,则更为鲜见。应用上述抑制剂预处理制干前的鲜葡萄,其防止酶促进褐变的效果不明显。
为了克服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既能加速脱水,又可防止褐变,从而提高绿级品率的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
本发明的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包含脱蜡剂和抑制剂,脱蜡剂由以下成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
(1)61~80%的碱金属的碳酸盐;
(2)1~5%的碱金属的氢氧化物;
(3)0.2~4%的脂肪酸及其酯类;
(4)10~30%的乙醇
抑制剂由以下成分组成:(按重量百分比计)
(1)1.5%以下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2)3.5%以下的焦亚硫酸钠;
(3)3%以下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
(4)12%以下的麦芽糊精;
(5)4.2%以下的异抗坏血酸钠;
(6)2%以下的氯化钠;
(7)2%以下的维生素C(VitC);
(8)2%以下的铜试剂;
(9)4%以下的四硼酸钠;
(10)2.8%以下的硼酸;
(11)3.7%以下的氢氧化铝;
(12)2.6%以下的氯化锌;
(13)4%以下的硫酸铝;
(14)2.9%以下的硫酸锌;
(15)1%以下的三氯乙酸;
(16)4.8%以下的六偏磷酸钠;
(17)6.2%以下的硫酸铝铵;
(18)10%以下的明矾;
(19)1%以下的半胱氨酸;
(20)0.08%以下的肉桂酸。
上述的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按重量百分比计,抑制剂可以由以下成分组成:
(1)0.05~1.5%的聚乙烯吡咯烷酮;
(2)0.1~3.5%的焦亚硫酸钠;
(3)0.4~3%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钠(EDTA);
(4)3~12%的麦芽糊精;
(5)0.11~0.39%的异抗坏血酸钠;
(6)2~10%的氯化钠;
(7)0.1~2%的维生素C(VitC)
上述的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按重量百分比计,抑制剂可以由以下成分组成:
(1)0.01~2%的铜试剂;
(2)0.009~1.2%的焦亚硫酸钠;
(3)2~9%的氯化钠;
(4)0.15~1.9%的异抗坏血酸钠;
(5)3~10%的麦芽糊精;
(6)0.01~1%的维生素C(VitC)。
上述的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按重量百分比计,抑制剂可以由以下成分组成:
(1)0.1~4%的四硼酸钠;
(2)0.1~1.9%的硼酸;
(3)0.5~3.7%的氢氧化铝;
(4)0.05~1.4%的异抗坏血酸钠;
(5)0.4~2.6%的氯化锌。
上述的葡萄制干防褐保绿剂,按重量百分比计,抑制剂可以由以下成分组成:
(1)0.15~3.4%的四硼酸钠;
(2)0.08~2.8%的硼酸;
(3)0.05~4%的硫酸铝;
(4)0.06~2.9%的硫酸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农垦科学院特产开发研究中心,未经新疆农垦科学院特产开发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0565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供配方用的单味中药新型方剂原料
- 下一篇:世界货币卡及其记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