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层楼房的排气道结构无效
申请号: | 94117044.6 | 申请日: | 1994-10-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865C | 公开(公告)日: | 1998-06-24 |
发明(设计)人: | 林润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润泉 |
主分类号: | E04F17/04 | 分类号: | E04F17/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29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层 楼房 排气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物室内排气道,特别是高层楼房使用的排气道结构。
现有高层楼房中的排气道,多由两个较小的并列设置的排气孔构成,其中一个排气孔承担下部各楼层室内的气体排放任务,另一个排气孔承担上部各楼层室内的气体排放任务,其缺点在于,两个排气孔所承担的排气负荷较大,较小的排气孔对气流有较大的阻力,难以顺利排放楼房室内的气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就是要改进高层楼房的排气道结构,减小排气道对气流的阻力,使楼房室内气体得以顺畅排放。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解决方案是:本发明包括主管道、支管道和进气口,所述主管道为两个,这两个主管道分别并排设置在支管道的两侧,构成三条管道并排的三管道排气道结构,在构成每节排气道的上述支管道的各段与相应室内之间的管道外壁上,分别设置一个进气口,在上述支管道与其一侧的一个主管道之间各段隔板上,按各节排气道的顺序,间隔地设置有排气口,所述支管道与其另一侧的主管道之间各段隔板上,按各节排气道的顺序也间隔地设置有排气口,即相邻各节排气道中,主、支管道之间隔板上设置排气口的方向不同,分别使各段支管道与不同主管道相连通。在所述支管道中,各节排气道上设置进气口及相应各节排气道的各段中,分别在各自设置的进气口和相应排气口两者的一端设置一个堵板,所述各堵板相同。
本发明所设置各排气口的烟气排出一侧的隔板壁面上,还可分别设置一个中凹弧形排气导向管,以便对排放气体进行导流。
由于本发明采取了上述三个管道并排设置的结构,使得各楼层室内气体排放时,可以得到分流,因此能够有效地减小排气道对气流的阻力,使高层楼房各楼层的室内气体排放较为顺畅,从而提高了排气道的排烟、排气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所述本发明主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本发明的A-A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本发明的B-B剖视图;
图4是实施例2所述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1在图1所示示意图中,本发明包括并排设置的主管道、支管道和进气口,其特点是,每节排气道均由支管道2、第一主管道1和第二主管道3并排设置而成,所述第一主管道1、第二主管道3分别并排设置在支管道2的两侧,第一主管道1和第二主管道3均为直通的通道。构成每节排气道的各段支管道2与相应楼层室内之间的管道外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进气口5、第二进气口6、第三进气口8和第四进气口9。上述支管道2与第一主管道1之间的两段相互隔开的隔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二排气口11和第四排气口10,上述支管道2与第二主管道3之间的相互隔开的两段隔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排气口4和第三排气口7。在支管道2中,各节排气道上设置进气口及相应排气口各段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与堵板12相同的堵板,将所述进气口及相应的排气口封闭在相应各段支管道2中,并使其与其它相邻各段支管道2隔开,也可以在上述支管道2对应于各节排气道的各段中,分别在各自设置的进气口及相应排气口两者的一端(上端或下端之一)设置一个堵板,所述堵板均相同,此处不再给出相应附图。采用上述结构可以达到气体分流,有效减小气流阻力的目的。在图2所示A-A剖视图中,第一排气口4设置在支管道2与第二主管道3之间的隔板上,第一进气口5设置在支管道2与相应楼层室内之间的管道外壁上。在图3所示B-B剖视图中,第二进气口6设置在支管道2与相应楼层室内之间的管道外壁上,第二排气口11设置在支管道2与第一主管道1之间的隔板上。
实施例2,本发明除另加排气导向管外,其它结构均与实施例1所述结构相同。在图4所示示意图中,上述第一排气口4、第二排气口11、第三排气口7和第四排气口10各自烟气排出一侧的隔板上,分别设置一个中凹弧形排气导向管,所述各中凹弧形排气导向管均与中凹弧形排气导向管13相同,上述中凹弧形排气导向管的设置,更有利于各楼层室内气体的顺利排放。
上述结构只是表示所述排气道的一段结构,还可以根据楼层的数量将其作出相应的延伸,延伸后的整体排气道结构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润泉,未经林润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704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散处理经过网路和子网路的路由选择
- 下一篇:光学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