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车辆电池充电器中的冷却系统无效
申请号: | 94117309.7 | 申请日: | 1994-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3564C | 公开(公告)日: | 1999-06-09 |
发明(设计)人: | 小川雅雄;迫裕之;川口健治;鸟山正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H05K7/20;H01L23/3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曾祥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车辆 电池充电器 中的 冷却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冷却电动车辆电池充电器的冷却系统。
在日本专利公开(Kokai)No.5-83863中,本专利申请人曾提出过一种用于电动车辆的电池充电器,后面将称该专利公开为参考文献。如参考文献的图5所示,扼流线圈48和场效应管(FET)49所产生的热量由散热器43吸收,而散热器43由排气扇45产生的气流冷却,以便抑制扼流线圈48和场效应管49的温度上升。
如参考文献的图5所示,散热器43上装有具有较大高度的散热片。因此,参考文献中图4所示的电池充电器40具有相对大的高度和相对大的尺寸。
当电动车辆是一辆电动摩托车时,只有有限的空间可用于安装设备,电池充电器40必须具有相对小的尺寸。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小尺寸、用于安装在电动车辆上的电池充电器。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内置在电池充电器中的冷却系统,此冷却系统包括:一个散热器,该散热器从充电器的壳体上分隔出一条空气通道;和一个电池充电器冷却风扇,电池充电器冷却风扇通过散热器的空气通道产生气流,以便冷却散热器。
散热器的一端布置在与电池充电器箱上的进气口相邻的位置,而电池充电器冷却风扇布置在靠近散热器另一端的位置,或者使散热器的长边沿电动车辆车体宽度方向延伸,而场效应管布置在紧靠散热器外表面的位置上。
由电池充电器冷却风扇排出的空气可以通过与电池充电器箱相连的排气管排出。排气管沿着电动车辆的纵向延伸,并由一个侧罩遮护而无法看到。
由于散热器具有中空的结构,且不需要安装散热片,所以装有冷却系统的电池充电器的结构可以比较紧凑。
空气按顺序先后流过进气口、散热器的空气通道和电池充电器冷却风扇。场效应管产生的热量由散热器吸收和散发,以便对场效应管进行强制冷却。
下面将通过参考附图对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冷却系统进行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装有根据本发明电池充电器冷却系统的电动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中车架及相关部件的平面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车体的断面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中车架、电池箱及有关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中控制器、后挡板及其它部件的分解透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电动车辆在安装了挡板和外罩后的侧视图;
图7是用于遮护图1所示电动车辆前部的挡板和外罩的分解透视图;
图8是用于遮护图1所示电动车辆后部的挡板和外罩的分解透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电动车辆的部分部件的放大视图,这些部件布置在座位的后面(包括用于锁定座位和插销盒封盖的锁定机构);
图10是沿图9中箭头10观察所得到的视图;
图11是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池充电器的底视图;
图12是沿图11中箭头12观察所得到的视图;
图13是沿图11中箭头13观察所得到的视图;
图14是沿图11中箭头14观察所得到的视图;
图15是装有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池充电器的电动车辆后部的平面图;
图16是沿图15中线16-16剖分所得到的视图;
图17是装有与本发明有关的电池充电器的电动车辆后部的侧视图。
图1是装有本发明电池单元冷却系统的电动车辆侧视图。称为电动摩托车的电动车辆1包括:由主架3、连接在主架3前端的前部支撑管4和从主架3的后端倾斜向上延伸的后架5组成的车架2;由前部支撑管4支撑的前叉7;连接在前叉7上端的车把手9;悬挂在主架3下的电池箱10;包括驱动电动机15的动力传动装置14,动力传动装置14的前端通过铰链轴13铰接在主架3的后端;安装在后架5上的储存箱16;安装在后架5上的座位17;上端与后架5铰接、下端与动力传动装置14的后端铰接的后部吸振器18;以及支撑在后轴19上的后轮21,后轴19又由动力传动装置14的后端支撑。
电池充电器的电子部件沿着后架5布置。车架2完全由将在后面描述的外罩和挡板所遮护。也用于锁定插销盒封盖的座位锁定机构布置在座位17之后,后面也将对座位锁定机构进行描述。
在图1中,数字22表示的是支腿,23表示的是滚轮,14a表示的是用于容纳滚轮23的凹槽,以及24表示的牌照安装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41173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